
妈妈的端午节
文/赵秀丽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又是吃粽子,送糖糕,戴香包的时候了。
迫于生活,忙于生计,一直在外漂泊的日子,每个节日的来临,似乎只觉得可以休息一下了,对节日的含义和由来没有过多的去理解和探讨。
说起戴香包,满脑子是妈妈的影子,儿时的记忆中在我们那个小县城端午节就是戴香包,送糖糕,绿豆糕,我小时候的端午节很少吃到粽子,那时候也不知道端午节是含着粽叶香的日子,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的。以至于后知后觉,但是在这一天还是习惯性的给朋友发送节日快乐,记得有次一个要好的同学纠正了一下,我把节日快乐发过去,他回复傻瓜,这个节日,不能说节日快乐,要说端午安康,,哦,原来自己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及其浅薄!
小时候在我们那个县城,做小生意,做个体户的很少,我在的那个村子几乎没有。
由于地少人多,经常有一年粮食对接不到来年的,记得那时候时不时傍晚有队长召集给全村村民开会,我处于好奇老是想去听人家说什么,在一次开会中我听到队长说,我们村子现在人口一直在增长,而土地分不过来,鼓励村民出去做生意,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进城找出路,顺便表扬了母亲做的香包在县城卖了多少钱。号召全村村民向母亲学习,听到那些,我心里美滋滋的!
说来话长,由于家穷人多,父亲姊妹九个,听母亲说她嫁父亲时,第一次来家里,看到的是炕上光着屁股的叔叔和姑姑,父亲是家里长子,每个月的工资都填补给这个大家庭了。爷爷耳背,只知道干体力活,家里的事不大管,奶奶是个慢性子,一家人十几口的饭都够她做的,所以母亲既要和叔叔一起干农活还要给叔叔,姑姑他们做鞋子缝补衣服,日子过的非常清苦!艰苦的岁月,逼出了母亲的针线活干的出色,饭菜也做的不错,记忆中村子里红白喜事总离不了母亲掌勺!
母亲虽然不识多少字,但是她心灵手巧,勤劳朴实,家里家外她都能独当一面,和奶奶叔叔们一大家人一直生活到相继娶了三个婶婶,我们姊妹四人相继出生,并且都长大才和叔叔他们分了家。
那时候母亲一心想着怎么把日子过起来,不受街坊邻居的排挤!当时村子里有个裁缝部,母亲忙完地里活,就去给人家帮忙打扫卫生,整理裁掉的下脚料,为的是换来那些花花绿绿的碎布片带回来做香包。每年到初春,母亲从地里回来,就在煤油灯下开始做香包,一至于我们姊妹几个也齐动手,母亲用纸片剪十二生肖图片,我们就用浆糊给沾布片在上面,这就是所谓的硬香包,等浆糊沾的布片晾干后,母亲就开始在上面绣眼睛,眉毛,嘴巴,,每一片都绣好了在里面把事先用香草拌过的棉花塞进去,再把两片重合用线密密麻麻的锁起来,再用五颜六色的线给吊一个絮,就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硬香包就做成了。比如猴子,老虎头,小羊羔,老黄牛……等等让人爱不释手!
除了硬香包,母亲还用布片做软香包,就是不用浆糊沾布片,直接给布片里塞棉花进去,比如做双胞胎杏核,做一朵梅花,做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就这样各种碎花布在母亲的手下都变成了一只只,一个个可供观赏的艺术品。
在端午节快来临时,母亲就带着她的作品进城了,那时候县城还没有人卖香包,母亲就是独家生意了,县城文化馆门前是步行街正中心,母亲把绳子绑在人行道边上的大树上,然后再小心翼翼的把这些花花绿绿的香包都一个个挂上去,这可以说是我们那个县城端午节最靓的风景线了,路过的行人,下班的人群,无不光顾,小孩大人都喜欢,母亲边做边卖。当然,也有现场向母亲请教做法的,母亲为人厚道,当有人请教时,母亲就放下手里的活,给她们讲解,也当场给她们剪样片,让他们带回家自己做,就在父亲单位院子里,母亲都会给每一家大人小孩按人数给她们,有时候知道他们生肖了,还会特意都送给各自的生肖的香包,就这样,母亲卖香包,做香包在县城都出名了,在母亲的带动下,以后每年端午节县城都陆陆续续的出现了好多卖香包的,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找母亲亲手做的。用她们的话是找“程姨做的,因为喜欢程姨,程姨人好”。
以至于后来,我们的日子也好起来了,母亲也戴上老花镜了,我们就劝母亲不用去卖香包了,也不用每年提前做香包了。可以歇歇了,但是她每年还会做,说是送给那个姨的,又送给那个姨家孙子孙女的,送给那家小两口的……
在外漂泊的日子,有好十几年没有戴过母亲做的香包了,但是她每年都会给我们的孩子送,又到一年端午节,从女儿的口中得知,,“妈妈,我外婆今年又给我送香包了,还给她男朋友送了”,每当听到这些,心里暖暖的,儿时的最爱、母亲的香包、一直戴在我心里……

作者:赵秀丽,陕西麟游人。喜欢文学,喜欢户外运动,跑步,爬山,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