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底五月初都是高原青海气候极具变化的时候,几天之内春夏秋冬都会集中演绎,让人大饱眼福之余还要忙于增减衣衫。临近五一正是许多学校举刅运动会的时机,孩子们放飞自我的同时,还会见证四季的变幻。头天艳阳高照,可以穿裙装,第二天风云突变,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再一天雪花飞扬,气温骤降,要穿棉袄,我在学校上班的几十年间,一直是这样的天气,几乎很少例外。 这不,今年依然如此,四月中旬气温攀高不下,最高到了三十一度,犹如盛夏,让人忧心真进入夏季不知道会怎么个热法呢,可没过几天风起云涌,气温骤降,雨雪交加,如坐过山车,西宁城的人们就慌乱的脱加衣服。但城内的景色却一天天美的不像话!丁香花满城芬芳,桃花杏花海棠花争奇斗艳,郁金香姿容俏丽,柳绿梨白,让人目不暇接。
我们几个驴友相约以徒步活动的形式来庆祝五一劳动节。五一这天,随着闹钟响起,六点五十准时起来,天已朦朦发亮,微信群里已经有人在传递下雪的消息,往窗外一看,确实是雪花飘扬,遵循着雷打不动的徒步规则,我赶紧收拾行装,七点二十出发至西门坐85路公交赶往东新路口。坐在车上,车外的雪越下越大,雪花转为雪片,在灰色的路面映衬下格外美丽,不由得在心里惊呼,太美了!十几站过后,车入东区,雪花消失,地面也是干的,真是三里不同天!
下了车,已经有几名驴友等候,大家汇合后朝着塔尔山进发,此时八点二十。一路全是上坡,起初是沿着盘旋上升的公路迂回前进,但见道路两边树木参差,丁香花和榆叶梅正在怒放,吸引人不时驻足留连,后来队友提议走捷径,大家附和。于是就开始了在树草丛中攀爬的过程,强度徒然升级,经常是手脚并用,还常会因平衡不好随时滑下,汗水悄然渗出,最后流淌在额脸上,随着太阳的露脸,大家都觉得热起来了,队友们发扬着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你拽我一把,我扶你一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不知道翻过了多少山坡,隐约可以看到文峰塔顶,它对面的文峰碑也依稀可见,形成对峙态势。我们站在群山之间,身处苍茫中,高楼大厦的现代文明已被我们甩在了身后和脚下,远远望去犹如海市蜃楼,在大山之间显得虚幻缥缈。
稍事休息我们继续前进,途经两个搬迁村,人去村空,徒留残垣断壁,一派萧瑟,荒院中杏花梨树兀自盛开,吸引了队友无语的注意,他连忙用手机拍着小视频。村边小庙寂静孤立,没有了三年前来这里的鸡鸣狗吠,也不见了那些蹲坐在村口墙根下晒太阳谝闲传的老阿爷们,没有了说我们是“吃饱了撑的”人又来了,还真有点空落落的。人说“望山跑死马”,眼见得文峰塔顶了,却又在谷底中寻它不见,我们就在起伏的山谷间和它捉迷藏。尽管人迹罕至,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农民迁往水土更好的地方,树木增多了,景色更美了,让人不由的感慨尕布龙省长的功绩。
中午十二点,我们七个“吃饱了撑的”的驴友精疲力尽的终于到达了塔尔山峰顶。但见文峰塔威严耸立在群山之巅,剑指苍穹,塔下扎满红色绸面的石栏环绕着塔座,正面香炉摆放,香灰半陈,耳畔响起佛歌的录音声乐,香客礼佛的气氛立时形成。
文峰塔始建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后修缮于2008年。是为了振新西北的文化风气而建。从一个高度只有六米的土质塔到现在高13米宽度九米的气势雄伟的现代建筑,它经历了125年。巍然屹立在西宁东方的最高峰上,与西北面的文峰碑对峙形成犄角态势。每到初一十五山顶紫气东来,祭拜祈福的香客络绎不绝。塔内供奉有文曲星和魁星两位文神。每年五月左右和正月前后,是求学求职和祈福的香客比较集中的时光,届时塔顶紫气缭绕,云烟袅袅。
这次徒步就有驴友为祈福孩子求职找工作祈愿而来。大家拾级按序而上,沿一人宽的石阶登至塔顶,驴友开始行礼。先把贡品12个小馒头或面包摆好,然后燃烧柏香,点燃9盏油灯,(一般按个人的需要3.9.12盏),然后将13尺红绸子拉挂在文曲星和魁里两尊神像下,再手举点燃的三柱高香,在心里说出祈求心愿,让神灵护佑办事顺利,然后跪地燃烧魍生纸(一种印有符文的烧纸),再按心意放点礼钱。嘴里默念祈祷 ,跪拜磕头9个,出来站在高处撒鹿马纸,嘴里念叨鹿马起!旁边人附和:起!鹿马起,运气旺。鹿马起,运气顺疾病消……等等吉祥语,这样基本上就算礼成了。
我没有事干,于是认真端详塔内四周,昏暗的光线中看的不是很清楚,只见塔内墙上的围柱上绘有六幅古代典故画:太白醉酒、米颠拜石、玉川品茶、羲之爱鹅、东坡玩砚,斗公教五子(应为窦公),画色暗黄,古香古色,显示文峰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墙面上挂着信徒们供奉的彩色香袋,两座神像威严肃穆立在塔顶中央,接受着虔诚膜拜。
礼成后大家按序下塔至二层,第二层中间一块墨石板镌刻着文峰塔的历史简介,只是光线昏暗,怎么也看不清。随后大家就走出塔身。出来后又顺时针绕塔走了三圈,也是祈福之意。这时祈福的所有程序算是走完了。大家开始找地方吃饭。
守塔的李姓阿爷远远的过来,我们的白云群主跟他打了招呼,阿爷显然记得群主,说声你来了,然后把我们让进塔边的小土屋,我们挨着火炉围坐在小长桌边开始吃饭。李阿爷六十岁左右,因为风吹日晒显得老态龙钟,他孤身一人在这大山深处守塔十余年了,除了香客们的贡奉,相关部门每年都会拉上来过冬的煤炭,阿爷再在周围种点菜,养几只羊,以前我们见到过黑狗不见了,虽然看着条件有限,但李阿爷心态倒是平和,愿意守塔,也是虔诚之人。
吃毕我们告别了李阿爷,开始另辟蹊径返回。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总是轻松了许多,戴上护膝,拄着登山杖,迎着温煦的阳光,七个驴友开始下山。一个多小时后从翠雍谷出来,各自散去回家。我则坐上71路车返回昆仑桥的家。
登山是徒步的重要内容,西宁周边的大山很值得一看,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历史兴衰,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路上,正旧貌换新颜地跨入新的时代,大山围绕的西宁也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楚兰,本名付贵兰。中文系毕业,喜欢驾驭文字的感觉,笔耕不辍,作品散见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