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龙南围屋民居一绝
作者:江闻
朗诵:安湛

进入龙南乡村,不时可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酷似炮楼的"炮阁"被围墙连接成独立的村落,这就是与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和闽西土围楼齐名的,古建筑四大民居类型之一的龙南客家围楼一土围子。

多,是龙南土围子显赫于世的一大特点。县城四周,栢果园围,竹园围,塔下围,久长围,江子围等数十个土围子,众星拱月似的围住县城。离城三华里的行政村龙陂,围子形成的自然村有六个,占自然村的百分之六十七。里仁镇辖区有自然村四十个,就有二十四个自然村是围子,占自然村的百分之六十。全县一千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三百余座土围子。

“土围子"是当地老俵对围屋的昵称。它其实不土,造型讲究,构造巧妙。一九九三年八月,参加港澳与赣粤湘闽四省客家民俗学术研讨会的海内外学者,面对土围子的内在魅力连声叫绝。

“撼山易撼土围子难"是每个走近围子的人产生的第一感觉。故而坚固是土围子的最显著特点。雄踞在太平江畔的燕翼围,因其四座炮阁中的两座斜线对称,状如飞燕而得其名。它以牢固雄伟著称。围墙高十二米,厚二米。东南西北四座炮阁交相呼应,可形成无射击死角的火力网。欲进围子须闯过唯一的围门,而这围门设有外铁门,中闸门和内木门三道关。地处桃江清源左坑的龙江围,其围墙均用花岗岩麻条石砌筑而成,无丝毫缝隙,至今已近两百年,却完好如初。具有两百五十余年历史的关西新围,七米高的围墙竟是混凝着石灰,沙石,红土与红砂糖的特殊建筑,如今围墙整体仍无变形,表层也无剥落痕跡。曾有人试用枪弹射击,弹落点只留下一点浅浅的白痕,真可谓铜墙铁壁。每个围子內除具备水井和便于联络支援的各种通道外,有的在围门上方同时暗设射击孔和注水孔,既防偷袭又防火攻;有的在屋面遍布三角钉,使敌人无法“空"降;有的在围墙墙体构筑了排污暗道;有的用野生植物蕨根粉粉刷墙体,以备战时食用…其考虑之周全,防御之得当,使一座围子就象一座立体式战斗堡垒。

大而全是龙南土围子的又一特色。多数土围子占地在数千平方米左右。以庞大著称的栗园围,面积达三万七千平方米,围中还有田亩和池塘。八千多平方米的关西新围,内设客家人独有的“九栋十八厅",有房一百二十四间,还有马驹房,轿车房,游乐房,花园等设施。住有千人的寨背围中有三条四米宽用河卵石铺成的街道。

龙南土围子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地理环境的产物。秦汉时起,中原人为避战乱或天灾,成批迁徙南移,成为有别于当时土著人的客家人。龙南地处赣粤边九连山北麓,与广东的连平,江西的定南,全南,信丰等县接壤。有横贯县境的渥江,桃江,濂江,洒江,太平江等五大河流,山地面积为百分之八十五。这里山高林密,地处偏僻。虽有客家人赖以生存的肥水沃土,但也不乏猖獗的盗匪,横行的虎豹,更难免与土著人的纷争。为扎根繁洐发展,南移的中原人只得依照中原古堡样式,依山傍水,就地取材,构筑起以宗族姓氏为单位,集防御和生活为一体的土围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规模庞大,别具特色的龙南客家民居一围楼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