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本章谈用人。孔子明确表示,他选择先学习礼乐,然后寻求做官的乡野之人。初期的西周政坛,儿乎是世袭贵族的一统天下,后来寒门学子渐多,也只占到百分之二十六。孔子办私学,挖了贵族世袭制的墙脚,成了新兴的官僚制度的人才之源,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译文:先生说:“跟着我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的学生,现在都不登我门了。”那时跟着先生的人,德行类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类的是宰我、子贡;政事类的是冉有、季路;文学类的是子游、子夏。
点评:本章写孔子十分怀念曾跟自己一起在陈、蔡之间受困,现已不在门下的学生们。这是孔子晚年怀旧思想的流露,共同患难,情深谊长。孔子没有明确说出共同患难者名字,可考的有颜回、仲由、端木赐。颜回、仲由在前481年和前480年相继去世,其他多在仕途奔波,因而没能来看老师。有人以为本章后半所列四科“十哲”就是与孔子共患难的人,因而与前文编成一章。但有人以孔子称学生称名不称字,而十哲全是字,前边又无“子曰”,肯定“四科十哲”说不是孔子的话。有人说由《论语》编者补出也是可能的。本书既取朱子分章,又取编者补出“十哲”说。有人认为“十哲”中有伯牛无曾参明显不公,老师不会如此一碗水端不平。后又有“十二哲”(增有子、子张)、“四圣”(颜回是复圣、曾子是宗圣、子思是述圣、孟子是亚圣)之说,都在孔庙陪孔子享祭,越来越弄不清“共患难”的人选了,只知“共荣”名单了。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译文:先生说:“颜回啊,不是好提问辩难能助我长进的人,因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点评:本章写孔子对无话不听的颜回的怀念,同时表达出希望学生多质疑辩难,这样才有利于推动自己前进。本章表现的是孔子“教学相长”思想。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孔子认识到这一点晚了些,没能在颜回身上实践,结果使他成了个低能的人。今人应从孔子身上吸取教训,注意培养创造精神。

4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译文:先生说:“孝得很啊,闵子骞!人们都不说挑拨他与父母兄弟关系的话。”
点评:本章写孔子对至孝学生闵子骞的怀念与赞扬。闵子骞比孔子小16岁,名损,字骞,鲁国人,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德行与顔回并称。明代编的《二十四孝图》,他排在第三位,有诗赞他说:“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