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湘文学杂志主办
支持单位:湖南经济报

三湘文学杂志社丨实力派散文家作品展l

读书,一生拥有的财富
文/焦 芬
利用这几天五一节放假,我把自己关在家里,读完了《在人间》这本书。它是高尔基著名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继《童年》之后的又一个杰作。它是高尔基青少年时期的自传,也是他人生的重要阶段。
高尔基自幼家贫,父亲死后,随母亲到外祖母家。后来,外祖父家破产,母亲也死,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走向“人间”自谋生路。那时,他还不到十二岁。
他来到“人间”,对于一个不到十二岁的孩子来说,他能做什么?可是,他却什么活都干:烧水、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学徒、搬运……,他挨过打,住过医院,被人讥笑、受人欺辱。总之,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但是,他很顽强,也很自信,特别爱思考,学习异常勤奋。为了读书,他甘愿承受一切,哪怕是受凌辱和饥饿,可他却从书本中汲取了力量,看到了希望与光明。
从翻开小说的第一页:“我来到人间,在城里一家‘时髦鞋店’当小伙计”读起,我的心就被高尔基这个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所牵挂。书里的他高兴时,我也跟着他高兴;他痛苦时,我也跟着他痛苦,甚至他遭到了别人的毒打,我也跟着心痛。特别是他的手被烫伤送到医院的那场描写:“我的两手像火烤似的痛得很,好像有人把我手里的骨头抽出来似的,我又怕又痛,悄悄地哭起来。为了不让人看见眼泪,我把眼睛闭着,但泪水挤出了我的眼窝,沿着两髦流到了耳朵。”短短的几行字,却让我在那些字里面挣扎。我也极力控制着我的眼泪不让它流出来,但是,我还是放声痛哭起来,因为我的流泪和哭泣是没有人能管的。在我泪眼婆娑的哭泣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又瘦又小的男孩在那黑夜医院里可怜、可悲的样子。
高尔基回到外祖母家,不再当“不伙计”,而是去了他的东家作“小保姆”。东家的母亲是他外祖母的妹妹。在那里,他每天劈柴、洗餐具、洗菜、跑商店、跑药房,繁重的家务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仍然很乐观。
为了能学习画图,他忍受了他东家母亲和媳妇的咒骂。高尔基学习画图非常认真,也有丰富的想象力,他还幽默地告诉他的东家:我第一次把房子画倾斜了,那是因为房子外面在下雨,惹得他的东家哈哈大笑。特别是后面的几次画图,他画得很有个性,这使他的东家非常高兴。可是,好景不长,他学习画图却遭到了东家的母亲和妻子的嫉妒,最后,高尔基也不得不离开了那里,到了一个叫“善良”号轮船上当了一名洗碗工。
在这里,他遇到了厨师斯穆雷,这个人看起来很凶,但他对高尔基很严厉,像一个父亲那样保护高尔基,不让他受到其他船员们的捉弄,还告诉高尔基:人要想变得聪明,就应该读书,读正派书,读好书。并经常提醒他:“你读书吧,一本书一遍读不懂,就读它个七遍或十二遍。”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高尔基读了很多书。但是,高尔基因迷恋读书,他洗的餐具被别的船员偷了,老板也没有再让他在那里工作,而斯穆雷也和他告别离开了。
接下来的日子,高尔基遇到了裁剪师的妻子,那位妻子像一个成年少女那样热爱读书,高尔基在她读书精神的感染下,经常去她那里读书。特别是“玛尔戈皇后”对他的影响很大。她是一个非常漂亮和优雅的女人,她借了很多书给高尔基读,是这些书净化了高尔基的灵魂,也使高尔基体会到了什么是好书,也懂得了他必须要读好书。由于他读了这些书,他的灵魂深处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我在世上并不孤单,我是不会完蛋的!”
这本书写了人的善与恶、美与丑;写了不信上帝与信上帝的人。它不仅向我们再现了当时俄国小市民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也向我们更加深刻地再现了俄国广大劳动者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麻木的思想情绪,描绘出一幅俄国社会一个时期的历史画卷。
在这本书里,高尔基对知识和对书本的渴望感动了很多人,特别是他的东家和圣像作坊里工作的那些日子,只要一有时间,大家都要聚到一起,让他念书给他们听。如果遇到好的句子,他就会大专地朗诵。在不知不觉中,那些低俗、爱喝醉酒、爱吵架、爱背地里说人坏话的人也受到他读书的感染,也来听他的讲演,在这样的环境里,高尔基在作坊里也拥有了大批的听众。
我喜欢这本书,在这本书里,高尔基用他的笔墨把小说里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他笔下外祖母的描写:“她滚动着像皮球一样的身子慢慢地走过来关心我。”读到这些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体型肥胖的老人,艰难地走到他面前,那是怎样的一种描写啊,我们可以把它无限地延伸、无限一扩大和无限地想象。还有写高尔基和他继父的一段话:“他有时同我一起坐很久,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不停地咳嗽,不断地吐烟雾,一双漂亮的眼亮可怕地亮着。我静静地望着他,竟然忘记了这个老实、单纯、无怨无悔地走向死亡的人,曾经同我母亲亲近过,而且还伤害过她……”以及写景的:“傍晚,我常常在内城城墙边的山上停下来,观看太阳落到伏尔加河对岸,观看一条条火焰般的河流在天空中流动,观看地面上那条心爱的大河先变成红色,后来又由红变蓝……”。像这样的句子,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如果你要看这本书,也准会被这样的句子所吸引,并为之而想象,甚至超越自己!
我喜欢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名人的成长历程,也看到了他们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精神,哪怕是遭到讥笑和痛苦,他也心甘情愿!
我喜欢这本书,它是一部充分体现人性的好作品。这本书的故事并不是很复杂,地点也总是在东家、船上、圣像作坊、东家,人物也并不是很多。但外祖母这个人物一直习贯穿于小说的主题,她紧紧地抓住着读者的心,只要一读到外祖母出场的部分,我就感到激动、感动亲热。外祖母滚动着皮球一样的身子上山采磨菇换来的钱,她又悄悄地放到别人窗台上,让那些更加苦难的人儿得到一些帮助,这种人性在这里写得淋漓尽致。外祖母总是说:“最最神圣的圣母,帮帮人们吧,在你面前,大家都是罪人!”在她没有能力帮助大家的时候,她还是不忘苦难中的人们。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感动,高尔基在那个年代为了读书,为了渴求知识,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学习,他的那种境界,那种追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读书吧,这是最好的事情!”这是小说中的一句话,书中好多处都有类似的语言,它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好的时代,我们可以不爱限制地读书。书,能给人知识、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给人财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一定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同时,在读书的时候,还得要读点经典,在阅读时,选好自己喜欢的书,这些书既要有典范性,也要有权威性。这样的书读了之后会让你从中吸取有价值的知识。在阅读的时候,还要认真地读,仔细地读,该快就快,该慢就得慢,从中领悟到真正的含义。
不管是读书或工作,我们都应有坚强的决心和顭强的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创造出自生的价值和人生辉煌!
让我以这本书的最后一断来结束我的感受吧:
在秋天阴沉的日子里,你不仅见不到,而且感觉不到太阳,你会把太阳忘掉。在这样的秋天的日子里,我在森林晨里不止一次地迷过路。一旦离开大路,你就会找不到羊肠小道,最后找累了,就只能咬紧牙关,沿着密林,笔直地走去,踏着腐烂的枯树,绕过沼泽地里高低不平的土墩,想信总会走上一条大道的!
作者简介:

焦芬,女,重庆市长寿区人,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文学院特聘创作员,重庆散文学会理事,长寿区作协副主席。
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在小说、散文、随笔和报告文学等写作中,尤以情感写作见长,文笔细腻、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代表作有:《恋歌不朽》《心中美丽的长寿湖》《秋天的牧歌》《又见八·一节》《交巡警,我想对你说》等。其中,2008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爱河泪依依》;2010年10月,出版长篇小说《绝恋长寿湖》(同年12月再版);2015年4月,出版散文集《沉醉》。2021年12月,出版长篇纪实散文集《穿越疼痛》。
现已完稿儿童成长系列小说四册。

特别注明以下图文均转发自《巴渝文化网》
特别鸣谢!

2022年5月8日上午10点,长寿区作家协会在长寿区图书馆体育中心分馆,成功召开长寿区作协副主席、著名女作家焦芬长篇纪实散文集《穿越疼痛》作品座谈会。
作协副主席兼秘长罗明江主持会议。重庆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刘德奉、重庆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余炤,长寿作协主席王维浩、副主席张文龙,张璞生前战友和同学代表雷太仁、陶科文、张可文、赵和方以及区作协会员三十人参会。
作协主席王维浩首先代表长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光勇,宣读了他致焦芬《穿越疼痛》新书分享座谈会的贺信。他说,张光勇副部长因事未能亲临现场,于5月8日上午发来贺信:“……在智商过剩的年代,走心是唯一的技巧;在情绪泛滥的空间,实力是最大的底牌。走心,是一个作家真正的灵魂;实力,是一个作家奋斗的结果。每一次风雨兼程,未必彩霞满天,每一次翻山越岭,未必春暖花开。但历史总以乐观主义的基因告诉我们:这一路驰骋的日子,终不会辜负沉淀的力量。焦芬女士的《穿越疼痛》一书,就是风雨之后的彩虹,越岭之后的花开。”

活动中,作家焦芬为读者们带来自己在创作道路上的创作心得,以及瓜熟蒂落后的喜悦。她说,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完美家庭,更无所谓的完美幸福。人总要在逆境中生存,哪怕被燃烧,在经过脱胎换骨的疼痛后,也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改变自己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刘德奉就《穿越疼痛》一书发表了三个致敬和四点感想。首先致敬作者的创作精神。他说,《穿越疼痛》是现场书写的手法,是经历的再现。这种经历的再现,在书写过程中,容易陷进去,但焦芬能从书写回忆的过程中走出来,活在当下,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其次,他要致敬他的战友张璞,娶妻如此,夫复何求。另外,致敬文学,是文学拯救了作者,在回忆中度过了美好的人生。他倡导写作者们写好回忆类型的文章,回忆是一种美好的文学资源。在有写作冲动的前提下写真生活,用真诚细腻的笔触去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每一个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书面体现形式和个性。文学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是平铺直叙,也能把文章描写得真实感人,令人亲近。文章是创作的动力和创作能力的再现,通过文字来传达思想。他鼓励在场的所有文学爱好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余炤满怀激情地说,阅读一本好的书籍,无异于就是作者为读者开了一副良药,《穿越疼痛》中对情感的叙述描写,带给读者的是对人性的认知。希望焦芬从情感的漩涡中走岀来,打开一扇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艺术来源于生活,焦芬真诚地埋头于写作,用自己疼痛的经历铸就的这部长篇纪实散文集《穿越疼痛》,为读者展示了一位为母则刚的女强人,是如何从悲痛走向新生的坚苦历程。”长寿作协主席王维浩说,她化悲痛为力量,将对夫君的爱转化为文字,用文字过滤心中的负面情绪,穿越疼痛,走向幸福。

战友代表雷太仁说:黄金没有共识就是块废铁,钞票没有共识就是废纸,钻石没有共识就是石头,文章没有共识就是废话。作家焦芬能把巜穿越疼痛》这部散文集写得深入人心,颂扬社会,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地让读者读后能重拾社会温度,找到人生坐标,担当起家庭和社会责任,足矣。
同学代表陶科文说,焦芬的这部长篇纪实《穿越疼痛》,教育了无数人,也感动了无数读者,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才华和气质,是女人自强不息的典范,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作协会员们都踊跃发言,畅谈阅读体会,大家表示要向作家焦芬学习,努力创作,写出自己的精品,为长寿文学发展奉献一己之力。


合作公众号

月印无心文化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