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2432期

森严的“故事”之四十五
——传奇才子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李叔同的《送别》,想必很多人都会唱。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可谓传奇中的传奇。他是红尘中的才子,也是佛门中的高僧。他的一生令人称奇,更令人钦佩!
近来看了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感慨之余,亦想动笔写写我对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得道高僧和美术家、书法家、音乐家、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的认知。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一个家境富裕的书香之家,优越的家庭条件让他自幼饱读诗书。据其家人讲,在兄弟姐妹中,李叔同是最为聪明的一个,别人需要一年读完的书,他只需三个月便可。因为天资聪颖,13岁的李叔同便小有名气,特别是他的那一手好字。据说在当时,他可以模仿王羲之的笔迹,水平可达以假乱真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叔同的名气也与日俱增。年少成名,又出身书香门第,在那个年代,李叔同自然是万千少女心目中的理想爱人。但青春年少情窦初开的李叔同却爱上了一个相貌姣好、才艺出众,又知冷知热的梨园名伶杨翠喜。那年月,戏子在世人眼中是不被看中的。但李叔同却不以为然,不仅热烈地表达爱意,更是日日形影不离。为此,李母头痛不已,只能强行为他安排一门亲事。李叔同虽百般不愿,但“孝”字当头,也不敢一味对抗下去,只能遂了母亲,不久就迎娶了天津著名茶商的爱女俞蓉儿为妻。俞氏出生望族,不仅相貌好,还知书达理,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让高傲的李叔同对俞氏无可挑剔。杨翠喜身为天津城的第一名伶,美貌和才华却成了她的祸害。就在李叔同婚后不久,杨翠喜便被人重金买下作为升官发财的特殊礼物送到了京城的亲王府上,导致日后杨翠喜凄惨的人生结局。李叔同在得知自己心爱的初恋被卖的事后百感交集,亦十分的痛苦,无奈之下不得不为这段不被人看好的恋情划上句号,决心和妻子好好生活。然而,好运却不曾眷顾这位才子,先是长子年幼夭折,后又是母亲因病而亡。母亲的病逝,更加重了对李叔同的打击。在给母亲办完丧事后,李叔同便更名“李哀”,表示自己人生的幸福时光已经结束,只剩下无尽的哀思。厌倦了枯燥乏味生活与按部就班工作的他,决意东渡日本学习。在安顿好妻儿后,开始了自费留学日本的生活。
在日期间,起初学习美术,后又迷上音乐,甚至主动从起初招他的东京美术学院肄业,转而学习音乐并主攻钢琴专业。凭借过人的天赋,他很快就在音乐领域崭露头角,还一手创办了期刊《音乐小杂志》,以“李哀”之名发表自己创作的多首音乐作品。业余时间,李叔同又热衷于话剧艺术,在留日的学生中间积极组织创办了“春柳剧社”,开始尝试话剧的编排与演出,很快他就成为了留学生中才艺出众的人。
李叔同出众的才气很快引起一位日本姑娘的关注,不久他就结识了这位影响他一生的日本姑娘,也是他的第二位妻子诚子。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对李叔同的崇拜,这个单纯美丽的日本姑娘对其渐生情愫,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李叔同,自此两人便开始了这场不被世人祝福的浪漫爱情。不过李叔同再怎么沉溺于与诚子的爱,他有妻儿的事实无法改变。这两个女人势必有一个要退出,因此李叔同带着诚子回到上海打算与原配摊牌。可原配与孩子的生活并不好过,这让他于心不忍,于是便放弃了之前的想法,让两个女人一南一北地生活着,以维持这种尴尬的婚姻。
辛亥革命前夕,李叔同结束了在日本的学习返回国内,进入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教,后又转到上海城东女校讲授音乐。直到1918年8月的一天,或许是对生活有所顿悟,李叔同觉得这个尘世似乎没有过多可以留恋的地方,亦或是没有太多值得他牵挂的吧,在自己文学创作的巅峰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法名“演音”,法号“弘一”。原配夫人俞氏深知丈夫的秉性,尽管心痛至极但还是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继续帮助他经营和维系着李家的生意。不过,李叔同的日本夫人诚子就不同了,她断然不能接受。在收到由叔同弟子丰子恺转交的信后,诚子立即起身找李叔同问个明白,可那时的李叔同似乎是已经忘却了三千烦恼丝,对于尘世之事没有任何的反应,仿佛变了个人一样。李叔同眉目之间的淡然与疏离,让诚子感到陌生,丈夫的这般模样这是她从未见过的。李叔同甚至不许诚子叫他的本名,只唤“弘一”。见丈夫如此决绝,诚子伤心之至,痛苦地离他而去。对此,李叔同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两人就此一别,此后20余年未能再见。他和诚子的这段凄美的感情生活无不让人哀惋和痛惜。
出家后的李叔同并非只潜心佛法。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他亦是忧心如焚,多次呼吁举国抗战,更提出“爱国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还将自己的住所更名为“殉教室”。1937年底,日本全面侵华,众人皆劝他先避难保命,但他却置性命于不顾,执意集众演讲。到了1938年,他到泉州清尘堂开讲“华严大义”,还带领僧俗一起诵读《普贤行愿品》护佑国运。时日,他在吃斋时突然泪流满面,众僧问其缘故,他悲戚地表示:“我们吃着国家的粮食,却还不如一条狗。狗尚且能够为主人守家,我们却一无所用,怎能无愧于心!”
遁入空门后的李叔同,在佛学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成就卓著。正因为如此,他被尊称为近世佛教界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的高僧。专门研究弘一大师的林子青(慧云法师)总结道:“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于悯人。1942年10月13日,出家二十余年的“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享年62岁。
去世之前,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时日不多,便召集弟子多番叮嘱,一定要记得骨坛下放一坛清水,以免路过的蚂蚁被烫,避免无端的孽。李叔同的一生可以用“悲欣交集”四字形容,他欢于年少成名,鲜衣怒马受世人敬佩,悲于世事无常,被枷锁束缚,感情之事由不得自己。或许李叔同最后常伴青灯二十余年,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救赎吧。
从才子到佛门高僧,李叔同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或许世人对他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无论怎样都无法否认他的才学品识,他所留下的一首首作品世人传颂,理应得到敬佩与尊重!
2022.3.16.✍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国辉书画院秘书长。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晨曦、吥咻
秘书长:蓝儿
总诗评:芝山石
古典诗词研究院院长:怕瓦落地
现代诗歌研究院院长:钱文昌
副总编:蓝儿、追梦天涯
主席助理兼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专职主席团成员:森严、聂子
编辑部办公室主任:荷塘月色
主播部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
主播部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刘世灵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东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儿童文学社总社长:追梦天涯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审编: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