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宾 报道 孙保同 周留栓 文/图
一位90后女大学生,放弃随军到大城市去的机会,远离家乡100多公里,到偏远的乡村——遂平县和兴镇孙庄学校教书,兢兢业业,把青春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她坚信“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她就是人称最美的教师高凯。

一、扎根农村,甘做园丁
2015年,高凯在家人的支持下,当上了一名教师,分配到孙庄学校。这里是遂平、西平、上蔡三县交界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学校设施简陋,看到条件如此差,她的心一下凉了半截,所好,晚上的“迎新会”给他送来了温暖。“迎新会”上,校长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和未来规则,还介绍了先进老师的先进事迹,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
这一夜,她心里像汹涌的波涛,她想了很多,还是坚持了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她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夏日,蚊蝇乱飞,夜间老鼠乱窜,偶尔还会遇到毒蛇出现;连个冲凉的地方也没有,不通交通车,回家来校都十分困难;自己又不会做饭,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自己上学不是上的师范,不会教书;每遇到一个困难,她就想起了自己甘当园当的初心,和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他的生命,我们这些困难算什么?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办学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头一年,父亲给她买辆三轮车,开着三轮车来往学校和家里。不会做饭,在老大姐的帮助下学会了做饭,教学无经验,就向老教师请教,在老大姐、老大哥的帮助下,她实现了由入门到深造的转变。
2017年,她和大学里相爱的同学结婚了,爱人是军人,在大连当兵,家在湖南,家人四地生活。爱人很支持她的工作,尽管可以随军,但他还是支持她在乡村教书。近几年,她几乎没有过过节假日和星期天。2019年,他们收获了爱情的果实,有了孩子以后,她把婆婆从湖南接到孙庄学校帮她照顾孩子,她爱人探家期间也是在学校度过的。不见风雨不见彩虹。现在她以校为家,一心扑在教育上。

二、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有人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大爱,教师对学生就需要这种神圣大爱,这种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因为一旦学生体会这种爱的情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爱是源泉,爱是力量,爱是智慧。所以,她一直用自己温暖的心去关爱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小过失,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以爱心抚慰他们的灵魂,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的转化。在每个具体环节中,多一点人情味儿,少一点火药味儿,多一点引导,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教育方法,少一点空洞说教。
班里有个女学生,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丢下她远走高飞,她从小失去了母爱。她发现她不入人群,性格内向。她很孤独。于是,她就与她结成朋友,课下我就给她扎辫子,陪她聊天,带着其他同学跟她玩,给她买学习用品,给她买衣服、鞋袜,和同学一起给她过生日。慢慢的,她不再内向,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感恩会上,她的发言很感人,她的奶奶抱着高老师说“你就是她妈妈。”从那以后,她就叫高教师叫“高妈妈”,有什么烦心事、高兴事都找高老师倾诉,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会拿到学校让同学分享。
为了不放弃一个学生,她就利用节假日家访,确保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母亲胜似母亲。高凯把无限的爱与关心送给她的学生,她像一枚红烛,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她如一朵红莲,把美丽和馨香献给了周围的人;她似一场甘露,滋润着校园里的一颗颗幼苗。
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打铁还得自身硬”。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她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她自己绝对不做。去年三月的一天上午,第三节课,离下课还有10分钟左右,忽然,她婆婆抱着孩子找她,说孩子病了,她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她没有早退离开教室,直到下课,她才带孩子去看医生。
她患有风湿病,每逢阴天下雨,疼痛难忍,但她从来没请过一次假,坚持带病工作,去年年初,正赶上开学时,学校事情比较多,这时她接到父亲打来电话,说母亲犯脑血栓住进了医院,他没有请假,直到星期天才回去看望母亲。为了教育,她愧对二老,愧对爱人,愧对儿子,愧对家人,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农村教育事业上。
教学相长也。她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少儿教育理论,苦练基本功,订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资料,从网上学习吸纳别人的金点子,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现如今,她有六大变化:一是由单科教师变成了全科教师。二是所教的班级从全乡最后一名变成了第一名。三是,她收获了爱情,有了孩子。四是,同学们对她的称呼由“高阿姨”变成了“高妈妈”。五是,由不会做饭,变成了烹调能手。六是,她的交通工具由三轮车换成了小轿车。每逢人们说到她这些变化时,高凯总是说:“多亏校领导的谆谆教导,同事的大力帮助以及同学们的大力支持,感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