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石油大院,最有意思,能够拖孩带崽,扶老携幼的活动,就是看露天电影了。
隔我们三栋红房两道街后有一个大空场,对面就是七0油田会战指挥部办公室,定期不定期的露天放电影,我们院大人有在机关上班的,头天就会传出小道消息,家里稍微有点存货的,开始用大锅炒秋天晾晒的角瓜子、南瓜子和爆米花。夏天尽管天黑才开演,我们放学到家马上拎起小板凳,就往放电影的空地跑,把小板凳和砖头摆成一排占地方。
晚饭刚吃过,天还没黑,人们就三三两两的拿着蒲扇(驱赶蚊子)走出家门聚集在一起,一边走着一边说笑着,朝着露天电影方向走去,这些人有油田的职工、家属、七0会战知青、学生和老人,也有特意从周边可以赶来的农民,他们不但坐满了广场、广场后身的土墙上、大树杈子上和小广场周围的房顶上都站满人,下面的人席地而坐,津津有味的观看,还时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广场上就坐满了黑压压的人。
那时人们也不懂什么叫踩踏事件和安全预案啊,尽管人多的不行,但人们懂得礼让,从未发生过大的冲突。在冬天看露天电影,天冷得像饿狼扑身,我们就穿着空壳棉袄棉裤(没有线衣线裤)、家做的棉花包鞋和手闷子,看完新闻纪录片和电影故事片,八点钟到家冻得直打哆嗦,脚像猫挠似的,躺在被窝里有时咳嗽发烧,可妈妈们从未因为这些,阻止我们去看露天电影。

虽然看电影的人特别多,丝毫不影响看电影的效果,只要银幕上的影像一出现,全场顿时鸦雀无声,随着电影的情节的跌宕起伏,也偶尔听到有人发出赞叹声,有人被电影里面的情节感动得抽泣。当看到王成手握爆破筒跳入敌阵的那一刻,全场观众震撼不已。看到黄世仁逼喜儿进深山,恨得咬牙切齿。
看完电影,人们走在路上也能听到奔跑着的孩子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大人们边走边议论电影的情景,知识青年模样的人还有声有色的哼唱着:“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那时电影中正面人物的精神品质,语言行为已深深的镌刻在我们的心目中。
观看《红色娘子军》《鲜花盛开的村庄》《打击侵略者》《地道战》《上甘岭》《英雄儿女》《小兵张嘎》《红灯记》等影片,奠定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思想基础。铸造了做社会主义有用人的灵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成了我们那时崇拜的偶像:李玉和、李铁梅、高老钟、洪常青、王成、李向阳、刘洪,电影中的桥段成了那时候我们模仿的蓝本儿,电影主题歌,成了我们那时的流行歌曲,现在唱起来还热血沸腾……因为没有电视和视频,信息传播不通畅,不知听谁说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的演唱者郭兰英,嗓子那么豁亮,歌唱的那么好听,竟然长了满脸大麻子,一直没找到婆家,真是太可惜了了……

于是,在我们大院谁孩子生病出水痘,姥姥们就说:“怎么刺挠(痒的意思),也不许抠脸上水痘痂呀,抠了水痘痂,就像郭兰英一样,满脸长大麻子。小子抠了找不着媳妇,丫头抠了找不着婆家”。
这个谣言一直到1989年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基本家家都有电视机了,我们看到端庄漂亮皮肤白皙的郭兰英登台献歌,骗了我们整个童年的谎言,才大白于天下,真是麻子不叫麻子,哈哈,叫坑人啊!!!

作者简介
李智慧:吉林省新诗协会会员 松原市作家协会理事,前郭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高级政工师。
报告文学《种在父亲心中那棵树》多篇文章在《吉林日报》《地火》《松原日报 》《松花江》 《伯都纳》等国内报刊刊载并多次获奖。其中百余篇作品在国内平台刊发。
第五届夏青杯吉林赛区荣获最佳舞台语言表达奖,多次在省市朗读大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