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腔真情在童诗
——赞石奇老师的儿童诗创作
文/薛玉林
我与陈石奇老师相识已愈十个年头,最初与他神交于高邮市文创会网络平台,后于2002年7月6号参加高邮市第五次文代会时,在饭桌上有了见面之缘。此后一直不断地拜读到陈老师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创作上,陈老师是个勤奋耕耘、作品颇多的人,尤其是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创作了大量作品的同时,还为“芦花少儿诗社”培养出了若干小诗人,为小诗人发表了若干首作品,为他的家乡川青小学的“芦花少儿诗社”享誉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个乡村教师,在既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要搞好自己的业余爱好,实属不易。敬佩!敬佩!
原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束沛德先生说过:儿童诗是一种易于直抵孩子心灵、引起感情共鸣的文学样式。
如何做到直抵孩子心灵,又要引起孩子们的感情共鸣呢?仔细想来,写好儿童诗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难度也很大。确实,要写好儿童诗,相对于成人诗而言,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儿童诗要达到儿童诗特有的特质与功能,就必须要讲究儿童的情趣、儿童的愉悦感,而绝不单单只是用娃娃语分行分句、押韵,或只能写写红花、绿草、白云、好听的鸟叫声这么简单;还必须要讲究诗的韵味、诗的意象、诗的意境、诗的音乐性和诗的内涵。只见童趣不见诗,那是为情趣而情趣,不行;诗中没有童趣味,那也就不叫儿童诗了,不符合儿童的审美要求,也不行。儿童诗既要姓童又要姓诗,两者浑然天成自然融合在一起才是儿童诗的艺术佳品,艺术精品。
这就是儿童诗比成人诗难写的原因之一之所在。

拜读陈老师创作的大量的儿童诗,我们会发现,陈老师不愧是儿童诗创作的高手,他的大量的作品都既具有儿童诗的情趣,又具有诗歌应有的韵味与意境。随手拈一首他的《小蚂蚁》这首诗,我们就可以得到美好的儿童诗的享受。
“小蚂蚁,爬爬爬,
运粮食,建瓦房。
一路爬,工作忙,
干活从来不喧哗。”
“小蚂蚁,爬爬爬”一句,既源于对客观生活的观察与提练,又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运粮食,建瓦房”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既把蚂蚁寻找、搬运食物等的劳动写得生动形象,又符合儿童的天真的想象活动,准确地表现出了儿童心理上的情趣特点。同时,这首诗的语言和结构又确实具有了诗歌的特征。
儿童的天真、活泼这一天性决定了他们好想象和对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的心理特点;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亦是天真有趣,而不是成人化的联想与表述。因此,儿童诗是受到特定读者对象这一心理特征的制约的,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这一主体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东西。这是儿童诗创作的又一难点。
陈老师众多的儿童诗中,就完全驾驭了这一难点,给我们带来了很美的享受。
如他的《猴子卖鲜桃》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小小猴子卖鲜桃,
狐狸见了乐陶陶。
悄悄伸出三只手,
歪着脑袋做强盗。
猴子见了不对头,
抓紧袋囗警惕高。
现在人人讲文朋,
如此行为不对了。
狐狸听了低下头,
红着脖子往家跑。”
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写出了猴子的机灵与警惕,写出了狐狸在人们心中的那种一贯的常遭诟病的品行,还起到了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尤其起到了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认知、审美情趣和艺术的鉴赏力,完美地达到了“直抵孩子心灵、引起感情共鸣”的目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这一文学主张,既是新乐府运动的创作纲领,也是我们今天文学创作应遵循的规律。陈老师在他的儿童诗创作中,也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做得十分成功。无论是写新农村的不断振兴与发展,写高铁时代的到来给家乡高邮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还是写抗疫战斗中的白衣天使和各路抗疫英雄,这些赞美新时代、歌颂新时代的儿童诗,他都写有若干首,而且易记、易诵(因举不胜举,也就不一一列举了)。为培养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以及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情操,一定会发生具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了儿童诗对孩子们心灵健康成长的美育功能。
习zong书记指出,“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走在新时代的大路上,坚信笔耕不辍的陈石奇老师童心永驻,童心更美,贴近新时代、点赞新时代、歌颂新时代的儿童诗创作成果会更加精彩,更加丰硕。

【作者简介】
薛玉林: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写诗千余首,小说、散文各数十篇。作品散见于《诗选刊》、《诗歌月刊》、《文学月报》、《参花》、《青年文学家》等二百余种报刊及文学选本中,有诗作入选国外华文学校现代文校本高三语文教材。著有诗集《弯弯的情歌》等四部。曾获《长江文艺》刊庆50周年“长江杯”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小说类)优秀奖等数十个文学奖项。拥有诗心,拥有年轻。养一颗诗意的心,怀念父母,感恩乡愁,回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