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干才
乌溪大港,碧水荡漾,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和煦的春风吹拂着脸盘,给人愜意、快感。我和夏雨水、张平原乘着小船,悠荡在宽阔的水面上。
“风光秀丽,美不胜收。”夏雨水给了个点赞。接住夏雨水的话题,我又开始了“导游”。
乌溪大港哺育了乌溪及大公圩人,多少年来一直被称为大公圩的“母亲河”。据说乌溪镇名源于乌溪大港,乌溪大港长约10公里,宽150米至350米不等,北接本县塘南镇地界,南经乌溪陡门直通外河水阳江。夏秋之际,水深清澈,远望水色如墨,故名“墨溪”,后因“墨”“乌”意近,改称“乌溪”,取展翅高飞之意,她承载了乌溪人的辛酸,也见证了乌溪的发展与腾飞。
乌溪大港旧时是大公圩地区的重要水上航道,农副产品大多由乌溪大港运至乌溪码头集散,经外河销往芜湖、宣城和皖南、江浙等地,乌溪陡门建成后,水路运输更加便捷。随着陆地交通逐渐发达,乌溪大港的交通功能逐渐减弱,人们已不再依赖那“一叶扁舟”的交通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地人靠水吃水,借水生金,大港水面成了香悖悖,人们出高价承包大港水面养殖大闸蟹,每逢三年一轮的大港水面发包竞标时,不少养殖户腰缠数十万参加竞标,其场面之火爆,未到过现场的人难以想象,被问及大公圩内到处有水面,为啥出如此高价来承包乌溪大港?回答是:大港水好,养出来的大闸蟹又大又肥,上市能卖好价钱。一语道破“天机”,真所谓:大港好,好就好在大港水。
“大港岸边走一走”,已成为乌溪人的一种休闲方式。黄昏,“火烧云”将水面映得五彩缤纷,在两岸绿洲的衬托下,“母亲河”显得格外绚丽,此时你仿佛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菊黄蟹肥的季节里,晨雾蒙蒙的水面上,小船来回穿梭,养蟹人捕蟹忙乎不停,此时你一定能从他们的欢歌笑语中,感受到他们丰收的喜悦。
“一条普通的河流,也蕴藏着如此充满诗情画意般的地方文化,江淮文化的博大精深名不虚传,有意思!”夏雨水又给了个点赞。
我说:“当然,乌溪大港作为乌溪的母亲河也有她的苦楚,过度的养殖造成生态失衡,致使部分河段水质轻度污染,当地政府已经立项加快治理,还百姓一个洁净的‘母亲河’。”“该冶,该治,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嘛!”张平原说。

天空乌云翻滚,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脑袭来。谚语说:五月天孩儿面,说变就变,可这才三月呀,刚刚还是阳光明媚,怎么转眼就变脸啦?我们正准备将小船划到不远处的跨港大桥下面避雨,忽见岸边有一人边跑边喊:“老陈,带我一个!”艄公将船划过去,接那人上船。“是华老师啊!”来人姓华,是乌溪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由于雨下得突然,来不及找地方避雨,“撞”到我们船上来了。船来到桥下,我给夏雨水、张平原作了介绍。
华老师脱下被淋湿的上衣,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塑料包,“还好,诗稿没打湿。”
我知道华老师是位诗迷,我问:“是你写的吗?”
“不是,是我镇诗人蔡典明主编的《乌溪乡韵》征求意见稿。华老师自豪地说:“不要小看这部诗集,它可是我镇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诗集啊!全书收集了本镇北宋以来100多名诗人,500余首诗词。”
“乌溪有这么多诗人吗?”我问。
“据主编蔡典明说,远不止这些,他还在继续收集。”华老师说。
雨停了,艄公划动小船继续前行,华老师到目的地还有一段路:“如果不嫌弃,我给大家朗读几首,也让客人感受一下乌溪文化底蕴。”华老师说。
“好!”我们拍手叫好,洗耳恭听他那带有乌溪乡音普通话的朗读。

忆江南.故乡吟
乌溪好,位处大江东。
蟹壮鱼肥传友地,稻香棉白拂金风。
少长乐融融。
乌溪好,最好是民心。
旗展锤镰齐拥爱,邦兴科技共图成。
政策作先行。
张定烈先生诗两首
家乡新貌(外一首)
故乡水碧柳如烟,
月落清溪别样妍。
一叶扁舟明镜里,
云游水底二重天。
七房村
七房致富名遐迩,
碧水层楼满目新。
生态和谐如画里,
中华蟹苗第一村。
蔡典明先生诗三首
乌溪大港(古风)
大沟纵向廿里长,
南过陡门达阳江。
古船北到马练港,
左右流通运输忙。
水心寺没牛王会,
沙潭坝兴孝友堂。
悠悠官圩母亲河,
默默养育魚米乡。
县七届龙舟赛乌溪又获第一(新韵)
端阳竞渡年年有,
央视直播石破天。
世赛名舟一阵鼓,
乌溪勇士又当先。
书法之乡一一乌溪(新韵)
赵府前头古砚池,
儒生洗笔汇成溪。
昔来名墨如流水,
才子冠城谁不知。
“好诗啊,好诗!”夏雨水大声赞誉。华老师兴致正浓,又和客人们聊起了这些诗词的作者。

朱贵清,乌溪永保村人,已逝,晚年自号“江东子”。生前喜爱诗词联语,其作品300余首(副)被国内19个省市的刋物刋登发表,部分作品流入欧、美、澳诸国。乌溪镇首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会员,马鞍山诗词学会、敬亭山诗词学会理事,曾任当涂《青莲诗刋》副主编。已出版诗词联集《晴华辑》和《红楼新趣诗诠》。
张定烈,乌溪南广村人。中华诗词学会、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和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马鞍山市诗词学会和敬亭山诗词学会理事,牛渚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当涂县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已出版个人诗作《繁星集》。
蔡典明,乌溪一心村人,自诩“农民吟者"。当涂县诗词协会、马鞍山市诗词学会和牛渚诗词研究会会员,创作诗作近千首,在《九十年代短诗选》、《共和国经典诗词选萃》、《中华诗词会员名鉴》等三十多种书刋上发表诗作数百首。已出版个人诗集《田园新韵》、《朱贵清先生诗词遗稿集》、《小草的空间2015》、《小草的空间2016》和《小草的空间2017》。
在诗仙太白文化的影响和水乡耕读文化的熏陶下,很多乌溪人自发爱上了做诗填词,他们当中有知识分子,有地道的农民,有乡村领导,有企事业职工,有退休的长者,也有在职的年青人和在校学生。我们坚信,乌溪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诗歌之乡”。
“作为诗词爱好者,你一定也有很多佳作,不妨来一首好吗?”夏雨水邀请说。
“和他们相比,我差远了。我来一首古风吧,献丑了。”华老师有点不好意思了。
感春(古风)
时雨霏霏润物勤,
朦胧大地始更新。
和风习习小草绿,
丽日融融柳色亲。
蛙歌农田颂盛世,
鱼翔水域跃龙庭。
一年节气春为首,
三月阳春景更明。
“妙!”夏雨水随乡入俗,触景生情,即兴吟诗一首:
头顶蓝天神情爽,
脚踏碧波心致高。
商海打拼终日累,
忙里偷闲乐逍遥。

不远处传来有节奏的鼓声和阵阵歌声,是很多人在合唱,这歌声高亢、活泼,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鼓点声的伴随下,显得整齐、有力。
“清水河长又长,两岸人海又人山。 老年人柱着龙头杖,姑娘穿上花衣裳。要问今天看什么?端午佳节赛龙船。青龙黄龙抖精神,河水上面翻花浪。赛得小孩蹦蹦跳,赛得姑娘笑断肠。”
这不是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唱的那首《赛龙船》的歌吗?我告诉夏雨水和张平原,《赛龙船》这首歌是由龙船号子逐渐演变而来。划龙船时,随着鼓点的节奏,由一人领唱,众桨手时而伴唱,时而吆喝号子,比赛之余,参赛者随着鼓声的起落,吆喝号子唱着歌,悠荡在清清的水面上,既能活跃气氛,消除疲劳,缓解紧张压力,又能增进赛龙船的愉悦,感受赛龙船的情趣。我们家乡的这首《赛龙船》,已入选安徽省百首民歌,安徽省、上海市中学音乐教科书,全国初中教育教材。

不多时,一支龙舟划过来了,船员们个个精神抖擞,船首那扎着红布的“龙头”高高昂起,船尾的“舵手”老练稳重,把握船行的航向,“鼓手”傲立中央,两只鼓槌高高举起,重重落下,那架式宛如古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两边船舷,每边从前到后坐着十二名三十岁右的小伙子,桨(俗称杪子)入水整齐一致,划水干净、利索、有力,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龙舟从不远处快速划过,荡起的水浪将我们的小船冲得剧烈摇晃,夏、张二人是“旱鸭子”,差点成了“落汤鸡”。艄公急忙操动双桨,努力保持小船的稳定。
龙舟靠岸小憩,我们的小船也靠了过去。
“大家辛苦啦!”我向队员们挥手致意。
“是老陈啊!”有队员认识我。我向大家介绍了两位客人,在我的邀请下,教练自豪地向客人介绍了有关情况:乌溪龙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自古就有“不划端午划立秋”(后演变成“端午龙船朝陡门”)的习俗。乌溪龙舟队是由乌溪龙船发展起来的,组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队员全是本镇永保村人,由马鞍山市体校派教练指导训练,曾参加过省内外一系列大型比赛,取得了不俗的战绩。1984年6月代表马鞍山市参加在铜陵大通镇举办的安徽省首届龙舟比赛大会,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88年6月代表安徽省参加在湖南岳阳市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屈原杯”龙舟赛荣获团体总分第六名。1990年6月代表安徽省参加在四川省五通桥举办的第五届“屈原杯”龙舟赛,荣获600米、1000米直道竞速第三名。1992年代表安徽省参加在江西九江举办的全国第六届“屈原杯”龙舟赛,获团体总比第四名。同年参加中国“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参加此次比赛的除国内多支劲旅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龙舟队,乌溪龙舟队获团体总分第四名。
在场的镇党委宣传委员接过话题:乌溪镇高度重视龙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挖掘,积极打造“龙舟特色小镇",推广文化、体育、旅游事业联动发力,良性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乌溪镇对龙舟队进行了充实,保留永保村的一些骨干,吸收了其他行政村村民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参加。2007年获马鞍山市第九届运动会龙舟比赛1000米直道竞速第一名,同年代表马鞍山市参加安徽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龙舟比赛所有项目的逐角,在混合200米、400米比赛中获第一名。2017年6月,全国12支龙舟劲旅齐聚铜陵大通古镇鹊江水域,全国“随心车杯”邀请赛隆重举行,现场观众近10万人,气氛热烈,场面火爆。通过三轮逐角,乌溪龙舟队获总分第二名。

宣传委员接着话:今年6月21日,南京都市圈第二届城市龙舟邀请赛将在我们当涂县举行,届时,来自南京、镇江、扬州、合肥、滁州、芜湖、六安、马鞍山等12支代表队参加500米直道竞速比赛。乌溪龙舟队将代表马鞍山市出阵,全市人民寄予厚望,我们身感责任重大!龙舟队人员经过调整,新队员较多,因为是非专业的业余性团队,大家还有其它工作,为了迎接此次比赛,我们从本月开始,每星期都要抽出一天时间组织训练,临近比赛时,还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封闭式训练。
训练内容很多,有体能训练,杪子入水出水定位定型训练,对“鼓点”变化反应能力训练,掌控船行方向精准度的训练,比赛全程体能分配的技巧训练,冲刺阶段的爆发力训练,烈日高温环境下的适应性训练,还有抗疲劳抗高压心理意志力的训练等。难为大家啊!

望着那一张张黝黑、刚毅、自信的脸盘,那一双磨起血泡的手和身上被汗水侵得湿漉漉的衣服,我有点情不自禁了。
“小伙子们!谢谢你们啦!我虽然已不在乌溪工作,但作为乌溪的普通一员,向你们表示由衷的致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带过乌溪龙舟队,作为一名老兵,我恳请你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龙舟人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练就过硬本领,赛场要拧成一股绳,团结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以优异成绩向全市人民汇报,向乌溪父老乡亲汇报。大伙儿有没有决心?”
“有!”
我和夏雨水、张平原回到小船,夏雨水调侃:“老陈不愧是搞政工的,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做政治动员,军人作风没变。”我们仨相对一笑。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陈干才,安徽省当涂县大公圩人,1974年12月参军,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2015年退休。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仿佛发生在昨天的那点事…》,军旅小说《血红的山茶花》、《老兵日记》,报告文学《我是一个兵》、《钢与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