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回望箭道坪
文、图/周惠荣
湖南省武冈县城南正街中心处有一个叫箭道坪的地方,历经近半个世纪,沧桑巨变,时过境迁,她已逐步退出了人们的记忆。然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街道上,却有着她极其平常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
箭道坪原称箭道坪巷,在清代时就已形成。据史料记载,箭道坪巷路长120米,宽4米,混泥土筑成。该坪东边面临南正街道,南面是居民区,西向的大院解放后开办了红星小学。1953年电影院从大郎庙迁来此地。北边西端夏家院子解放前住了个国民党“万元连长”(用一万元买通官府,被百姓们戏谑为万元连长)。此处解放后为税务局所在地,现为市派出所驻地。北边东端为城隍庙,解放后为小商贩集散地,后被工商联占用,1958年建立商业大队,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副食品大楼,又经改建至今。

何谓箭道坪,至今有三种传说。其一,古时官兵都要骑马射箭,年满六十者方可免除。骑马射箭是日常功课,骑马飞射,站立步射,均以箭中靶的算及格。箭道坪是进行军射的靶场,箭道坪由此得名(古时一般将箭道坪设置在衙门附近,为何武冈箭道坪设在城中,这就不得而知了)。其二,很久以前有一位射手,在这里收徒传艺,研习箭道,因此得名。这也许符合实际,她是民间一种师徒传艺场所。其三,箭道坪是旧时的演兵场,军队驻扎辕门口,南边将爷巷(百姓误称酱油巷)住着将爷门的家属。在辕门口朝北射一箭,箭落在哪里,这一箭之地便是演兵场的宽度。

箭道坪理应是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可容纳百人操练,如今的箭道坪因周围建筑蚕食,已无昔日敞阳开阔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箭道坪有着很浓的时代特征,巷内矮小狭窄的木板房商铺连成一体,各种小贩抑扬顿挫地叫卖土特产品。一个戴着圆草帽提着小篮子极有韵律地伸长脖子叫卖着“风气膏药”的人让我记忆犹新。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人世风情仍常常浮现在脑际。
箭道坪巷右侧,住着一位善良而又慈祥的单身老母,身边有一继子。老母打着粑粑头,身系围裙,手戴袖套,靠卖烤红薯与零食为生。我家就住在她对面,隔着中间的那条路就是繁华热闹的南正街。我常去她的红薯摊前,看着那刚出灶香喷喷、黄橙橙的烤红薯直咽口水。她很善良,有时看着我没钱时,也偷偷将红薯塞给我,她很有威望,邻居闹架,她常去调停;她也很有人缘,总有人在她家唠家常,大事小事常与她商量。好人终归有好报,她的继子在外地工作很不错,有一年在省城出差见到他,言及老母时,他面露伤感,眼眶顿时充满泪水,我立即想到是怎么回事了。

箭道坪的夜晚,人们也时而能够听到“咯哒咯哒”不断敲击竹板的声音,那是卖馄饨的独特信号,俗称“担担饺”。那一对木架摊担制作精良、古朴雅拙、红光油亮,上面的馄饨冒着热气,肉香扑面而来,刺激着人们的胃口。挑担小贩的架势颇似武大郎卖烧饼,不过不像大郎那样矮小,那人相貌堂堂,一脸和气。当时能吃一碗鲜肉馄饨也是两眼望穿的事,尽管我家家境尚可,但父母还是舍不得。非得吵闹不休,才能如愿。
顶心糕是早晨特色小吃之一,它用大米作为原料,用小木杯层层垫加蒸成,很像一个小宝塔。因箭道坪位于三岔路口,那现蒸现卖的糕点总是吸引很多人,特别是小食客。
鲜嫩可口的懒豆腐、香气扑鼻的油炸米豆腐、脆薄的豌豆饼、白白的发糕……至今想来,依然令人垂涎!
甘蔗是吃的,而箭道坪是有些年轻人拿来玩的。俩人轮流将甘蔗用小刀破开,看谁破的长谁就赢,此时吃甘蔗不重要了,他们需要的是玩,是享受竞技比赛的愉悦过程。当然,此举不免有赌博之嫌。箭道坪玩的有很多,如踩高跷、打陀螺、掀纸板(用纸折成方形,纸板被谁掀翻,谁赢)等,这些都是儿时的最爱。

进箭道坪巷口左侧,五十年代初期开有一个较大的布店,宝笼(有玻璃的柜子)货架一字排开,花色品种繁多,粗布丝绸应有尽有,布店生意兴隆,特别是到了逢年过节,买布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布店的隔壁是理发店,发出吱吱声能传动的老式木椅,加上一块能使人变形的镜子,用手动的推剪及叫不出名字的肥皂就可以打理你。当然,炎热的夏天你还可以享受徐徐的凉风。用一块长约一米,宽六十公分,厚两公分的布块,在上面栓一根绳子,来回扯动它来扇风,虽不过瘾,但那是条件好的理发店才有的。
箭道坪巷口正对面是我父亲开的药铺,生意不错。为了考虑扩街,建房时父亲将房退后约三米,算是有超前眼光的。店铺只有两排,约六至七米宽,但进深很长,有三层楼,每层两个木窗户,临街房面最高处发一圆拱,用青砖砌成,外加略带深蓝色的三合泥粉刷而成,这在当时算得上半洋房了。父亲13岁离开江西老家,沿双峰、邵阳等地帮工学徒,最后定居武冈,省吃俭用修了房子。父亲为人非常厚道,除了经营中药,也常常给人看病,他总是谢绝人家送的礼品,常得到街坊邻居的赞誉。母亲也很善良、勤劳,终日操持家务,对儿女关爱有加。

我家的左边开金店,右边开裁缝、百货、瓷器店。箭道坪前的蔡宝深金店、周济春国药店、保盛昌布店等老字号店名,当时叫得很是响亮。
箭道坪巷口进去约四十米有一口古吊井,是附近市民生活用水之源。那时的水没消毒,也没人管理,时有小孩扔进脏东西,也就眼不见为净了。有时大家会凑钱“淘井”,取出井下杂物,还有几天干净的时候。若取水,全靠用小木桶将水吊上,绳子断了,那就得下井取桶,好在井壁四面有小洞,得小心踏洞而下,在炎热的夏天,井下自然是凉风习习。
如果箭道坪是市井生活的缩影,那么箭道坪电影院承载着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市民的娱乐生活。
1953年,电影院从大郎庙迁来箭道坪,在坪的前面修建了“中苏友好电影院”。其时,中苏关系友善,文化交流不断,其建筑自然显露出明显的俄式风格。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城堡,远看成“凸”字形,中间高两侧低,两侧有一过道连接,方便交通。中间部分显得挺拔高大,从上至下“中苏友好电影院”的院名用两尺见方的三合泥字制成,据说院名是武冈著名的大书法家龚度所书。远看字体雄浑厚重,近看潇洒霸气,极具艺术品位。建筑面料用了浅黄三合泥,显得温馨恬静,暖意浓浓。影院分两大区域,前面是放映室,后面是能容纳五百人左右的观众厅,观众厅两侧还有凹凸不平的防反射墙,实属当时的高端建筑技术。

看电影,我是分文不花的,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然,这里有窍门。一位长我几岁的童年朋友,常在影院入口验票,当第一拨人流涌入影院后,此时就是进场的机会了。只要他一个眼神或点头暗示,我就能顺利进场。这在文化娱乐匮乏的年代,是够奢侈与幸福的。父母因文化背景及爱好的原因,根本不看电影,也很少给钱买票。用现在的话说,这是违规逃票行为,但孩童期那种懵懂与好奇,现在想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国产片《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山间铃响马帮来》、《苦菜花》,进口片《列宁在一九一八》、《追捕》、《卖花姑娘》等常看不厌。虽然是黑白影片,但拍得真实、自然。这些片子在我记忆宝库中,永远占有重要的一席。
电影她带给我快乐,也给予了我知识;银幕让我了解了世界,也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我要感谢电影,感谢童年的好友,感谢箭道坪这块文化宝地。
除了大郎庙、升平巷的祁剧,箭道坪是当年人气最旺的地点之一了。老年人偏爱祁剧,年轻人喜爱电影,因此箭道坪成了年轻人的聚会场所。一场接一场的电影,一拨又一拨的人群,众人的喧闹声,喇叭传出的音乐声、夹杂着小商小贩卖瓜子香烟的吆喝声,成为当年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真是一幅典型、生动、热闹的市井风俗夜景图。

当然,箭道坪留给我的还远不止这些。
我对艺术爱好的萌芽期是从这里开始的。一个姓谢的四川人,四十开外,个头不高,一头卷发,黑浓的眉毛,深邃的双眼,微凸的颧骨。如果光着头,形象倒很像古代猿人,他不修边幅,总是穿一件满身沾有颜色与油污的蓝色工作服。他是电影院的美工兼电器修理员,此人聪明过人,吹拉弹唱,无一不精,琴棋书画,无所不会,是一个阅历很不平凡的人。主要工作是画电影广告画,他的画室就在发电机机房内,电影院两侧墙上常常看到很多大幅、不同内容的画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他在一个人高的空白布框上作画,只见他用约两尺长的木棍铅笔(木头上端扎铅笔),迅速勾勒出人物外形,继而准确的画出五官结构,然后后退在远处不同位置仔细琢磨,时而一左一右偏偏脑袋,弹弹手中的烟灰,检查是否有不妥之处。接下来便用大刷子迅速将大色块搞定,最后处理细节,调整整体画面,一幅颜色艳丽、造型准确的广告画最终完成。虽然是临摹作品,但是整个武冈城无人可及。
箭道坪的布面广告画虽然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更绝的是他制作的立体广告。
那声、光、电、形于一体的电影立体广告“箭杆河边”就立在我家门口。每当夜幕降临,川流不息的人群驻足观看那难得一见的霓虹彩灯,享受着超前的科技景观。

箭道坪不仅是文化窗口,也是文物胜景之地。城隍庙就修在这里。据说,解放前庙内驻有国民党宪兵,人员复杂。庙内香火缭绕,菩萨形象各异。人们烧香拜佛,求得四季平安,家进财宝。庙内有几棵很大的梧桐树,少时用石击果,为了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果实,往往争抢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
60年代,城隍庙被工商联占用,那热闹非凡的场景戛然而止。后又归属工商行政管理所所有,常见戴着红袖套的市管会成员穿梭于箭道坪和南正街头。
城隍庙隔壁的派出所是县公安局最基层的派出所。因地处闹市,民事、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因此经常有被扭送到派出所的人,出于好奇我总想混进去看看热闹。
进巷口的右侧,原是副食品公司修建的水泥磨石建筑,由邓家铺民间基建队修建。外墙的葫芦式柱子有如庙堂感觉,显得不伦不类。
光阴似箭,转眼人事具非,退休后偶回箭道坪,难抑心中感怀之情。人老容易怀旧,昔日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那坪、那店、那人、那事、那情、那景仍然回味隽永,像老酒一样醉人、香醇。
如今的箭道坪变了,面貌已经焕然一新。鳞次栉比、造型各异的建筑立在箭道坪周围。餐饮、酒吧、歌厅、电脑,这里充满着现代气息。白天人车川流不息,晚上市民歌舞升平,人们在这里享受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切,过着太平盛世的生活。但唯一不变的还是那过去的故事,让人难以忘记的“箭道坪的故事”。(2011年10月写于湖南省邵阳市。原文刊发《邵阳日报》2012年1月1日)。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周惠荣作品
作者简介:

周惠荣,1948年生于武冈城关镇,祖籍江西樟树。分别毕业于武冈师范、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水彩画研究会会员。原任邵阳市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邵阳市水彩画艺委会主任。现任邵阳市水彩画艺委会顾问。山径文学社创始人之一。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