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黎乡竹产业之我见
文/吴建华 符天明
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目前正在由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论述发展昌江竹产业的优势
优势之一:昌江县最初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建制,称至来县,“至来”为黎语汉译,因境内盛产竹子而得名。
优势之二:昌化江流域水量充沛,有大量原生竹子,可以大面积发展竹子种植,为农林产品加工打下坚实基础。
优势之三:从五指山到昌化江口的昌化江是海南第二大河,其流域是自然和人文俱全的天然旅游带,可以深度挖掘竹文化,开展竹旅游,唱黎族传统歌,跳黎族竹杆舞。
优势之四:昌江工业基础雄厚,工矿落后产能面临调整,正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对大规模种植的竹子进行加工和创新。
优势之五:昌江县在黎族非遗保护方面,建树颇多,具备利用竹子进行批量化文创产品制作、发展升级黎族船型屋等干栏式建筑,发展竹子亭台楼谢景观和民宿的基础。

发展昌江竹产业的基本逻辑
首先,与传统的海南“三棵树”以及小叶桉相比,竹子像椰子一样,具备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优势。
其次,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橡胶的经济价值有限,橡胶林下经济发展更难;
其三,槟榔受困其健康卫生方面的负面影响,发展受到各方限制和负面报道;
其四,椰子不适合海南西海岸生长;
其五,小叶桉又对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其六,竹子种植就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其七,但是规模化种植和完整的产业链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
其八,在“两山”理论的贯彻中,竹产业,在浙江安吉和临安、福建三明和武夷山、四川宜宾和眉山都有很好的发展。

发展昌江黎乡竹产业之我见
建议之一,编制昌江黎乡竹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农、林、文、旅相互推动,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生态修复用地和国储林建设分类发展。有了“作战地图”,便于形成战略共识,明确发展前景,有利于统一思想,贯彻执行。
建议之二,利用淘汰的橡胶林和小叶桉林农林地,农村和江河沿岸沟边的四荒地,大量发展竹林种植竹子。科学种植,规律间伐。
建议之三,结合生态林修复和国家储备林建设,大量发展竹子种植。科学种植,规律间伐。
建议之四,大量竹子,按原有桉树模式,进行初加工,运输至洋浦金海纸浆厂进行造纸。
建议之五,学习橡胶收割收的经验,农民出地,公司种植,乡镇设点收购,政府支持,形成全县乡村竹子种植和收购的统一市场。
建议之六,积极发展笋竹,丰富菜篮子,产量增加后,进行竹笋产品加工。在笋竹林修剪和换代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依旧可以用于造纸,或做生物质能源的原料。
建议之七,由于造纸行业的限制,造纸原料的需求对象是金海纸浆厂,应由省政府协调与儋州市政府(儋洋已合并)协商,统一推动。
建议之八,立足本县循环经济建设和老旧工厂改建优势,可以发展竹子废弃物的生物质颗粒生产,早期供应昌江鲁电生物质发电厂,后期可以出口欧美。
建议之九,解决好竹林文旅农协调发展的问题,让竹子的农林业更具备观赏性、参与性和文化性,让竹林设施成为景观和活动空间,发展竹林文旅农庄(共享农庄)。
建议之十,用好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非遗文化,对船型屋和其他干栏式木屋和竹建筑进行美感和功能提升,建立地标建筑和打卡地。
建议之十一,用好海南环岛旅游旅游公路峻灵神韵驿站,将峻灵王传说、至来县历史传承、汉黎竹文化交融的过程,深度挖掘,形成旅游项目,文化活动,文旅产品。和棋子湾、海尾驿站形成旅游产品整合推广。

建议之十二,适当扩大观赏竹种植面积,或形成竹林溪谷,连片竹海,结合文化,发展茶山竹海旅游。
建议之十三,与研究相关院校进行会合作,合理选育竹子新品种,适应各方面的需要。尤其为大规模工业加工用竹,培育优质种源。
建议之十四, 竹林规模化种植后,大量收购到年头的竹子,提供给海南金海纸浆厂,除了高档用纸外,可以提供给降解餐盒生产厂做原料,服务海南禁塑政策和出口欧美,服务全球环境治理中的禁塑进程(云龙降解产业园已有企业出口西班牙,其他企业正在建厂当中)。
建议之十五,在本县产业园建立工厂(叉河或十月田),加工筷子、竹签、刀叉勺、吸管、冰淇淋棒等产品,在传统市场和禁塑替代品两方面,都有广阔国内和国际市场。
建议之十六,适当进行传统编织和家具生产,传承文化遗产这类产品由于耗工时较多,销路有限不宜大量生产。
建议之十七,连片发展,整合申报,上市进行碳汇交易,将生态产业化(多个竹乡已经进行碳汇交易,农民受益)。
建议之十七,适当时候,建立竹子综合加工利用示范园,集约化种植竹林、利用竹材,形成原料、半成品、成品、出口产业链,并向全省推广。
建议之十九,总结交流昌江黎乡十月田退役军人陈世奇的竹产业种植经验并向全县、全省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