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此生我与你相处多久,都请珍惜我们共聚的时光。因为百年之后,无论爱有多深,我们都不会再见。
——题记

镜头里的母亲
作者:杜平(辽宁)
好久没去看母亲了,想念在心头疯长。
那个夏日的午后,我顶着如火的骄阳去看母亲。当我的身影刚出现楼下的拐角处,就被站在阳台守望的母亲看到了。上了楼,没等我举手叩门,母亲立即就打开了房门。
“妈!您怎么知道是我呢?”我很诧异。
“我早看到你了,刚才正在想你呢”,母亲张着没了牙的嘴,笑得像一朵秋后的菊。一句话,让我心中暖暖的。我却思忖:难道真是血肉相连的缘故而让我们母女心有灵犀?
母亲高龄,比我最崇拜的著名电影演员秦怡的年龄还高。她这般年纪生活还可以自理,这是我们作女儿的福气。母亲的思维能力尚好,只是近两年说话有些唠叨,一个话题,会重复几遍。但,母亲是非常明理的。从来不愿意给女儿增加负担,每次给她买了礼物送去,母亲都会很客气地说:“唉呀,又让你花钱了!”每当此时,我的心头总会泛起一股酸酸的滋味儿。
我掏出了早已备好的相机:“妈!您坐正了,我给你照几张相吧!”母亲一楞,“你还有相机呀?”我突然发现在母亲苍老的脸上掠过了一丝如少女般的羞涩。母亲慌张地开始整理衣襟,一颗一颗地扣上了衣扣,然后端正地坐下。看到我打开了镜头,她突然发出了“哈哈哈”的大笑声,我一怔,才想起这是姐姐给母亲规定的“照相时,应该配合,笑起来才好看……”母亲记住了。看到镜头中的母亲不时地发出笑声,开始我还能忍住笑。后来,我被母亲的笑声感染了,我与母亲一起哈哈大笑着,彼此的眼中都笑出了泪花儿,我弯着腰笑的喘不过气儿,却仍然为母亲一次次地按下快门。
透过镜头,我看到曾经在我心中永远是漂亮无比的母亲,那大大地杏核眼已经深陷了,当年光洁如满月一般的脸,爬满了沟沟壑壑,没了牙齿的嘴,黑洞一样地大张着。母亲爱美,笑着笑着,似乎突然意识到自己“失态”了,立即合拢了嘴。我的心一紧,酸楚的泪儿,如雨纷飞。母亲还认为我是因为开心而流泪,依然闭着嘴笑……
“妈!如果我早几年有相机就好了,当年您是多么的漂亮哦!” 我悄悄地擦着泪水,不禁发出了感叹。
“唉!我老了,还是自己的女儿不嫌弃老娘,别人谁还愿意为我这个老太太拍照呀?”母亲突然伤感起来。
“妈!您不老,如果我到了您这样的年龄,思维还这样清晰,还能行动自理,我就托您的福了!”“能!你一定能……”那个下午母亲在鼓励着我,我也在安慰着母亲。母女俩的笑声融在一起,在小屋中飞扬,含笑的泪水在我的脸上恣意流淌……
透过镜头,我想起母亲的一生确实不易。母亲在7岁时就跟着姥姥,从山东老家,一路逃荒来到安东(现为丹东市),19岁时就嫁给了父亲。当年母亲与公婆住在一起,操持着一大家子的艰辛岁月。她省吃俭用地把几个孩子拉扯成人,还承受了中年丧子的痛苦打击。我想起了在工厂车间因中暑而被送回家的母亲;我想起了当年随父亲走“五七道路”时,在乡村夜晚的煤油灯下为我们缝补衣裳的母亲;每天天未亮时就爬起为我做饭,站在晨曦中用目光送我赶头一班火车上学的母亲;那年的夏天,在深山中背着采摘的一麻袋用来喂猪的榛子树叶,突然昏倒在山路上的母亲……母亲啊,您可知道?这些往事全都记在女儿的心底。
记得那年我因未能考入大学(那一年全国的大学都不招生)而上火患了重感冒,躺在炕上蒙着被子流泪,渐渐昏睡过去时,突然被母亲摇醒。眼前一条花手帕是母亲特意到供销社给我买的。母亲安慰着我,用那条手帕为我擦去满面的泪水……我告诉母亲花手帕上面的女子是林黛玉,并把宝黛的故事说给母亲听时,母亲连连摇头:“平儿,咱可不能像黛玉那样哦,妈希望你能健康地生活着。”也许就是母亲的这一番话,树立了我的自信,在我日后的生活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母亲爱美,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她都不忘记让自己的衣着整齐。她说女人就应该懂得打扮自己,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我猜想,女人只要爱美,才会懂得生活,无论生活是贫困还是富裕。否则母亲怎么会如此的高寿呢?
这些久远的记忆,如同相机里的底片一样,再一次在我的眼前浮现。我想,如果当年我就有相机,我一定会为母亲拍下来,那将是多么珍贵的画面啊!
夕阳西下,我要离开母亲了。母亲赶忙颤巍巍地起身,从里屋柜子里取出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几年前我们为母亲祝寿时拍的一沓已经有些泛黄了的照片。母亲一直宝贝似的珍藏着。透过老花镜,母亲指着照片上的我:“看我小女儿的模样多好看多年轻呀!”我心里突然一热,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母亲不单单是在夸我,更主要的是想拖延时间挽留我多陪她一会儿呢!
“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一刻,我不能不佩服名家的名言是如此地贴切。母亲给了我生命,而我又如何能报答母亲的恩赐呢?我的心,突然很疼很疼……也许母亲最企盼的是女儿能常回去看望她啊!是呀,即使我再忙,也应该常回去看望母亲。
那个夏日的午后,母亲的影子定格在了我的相机里。母亲在那一刻的开怀大笑,还有在离别时我回望母亲的瞬间,看到风烛残年的母亲在窗前守望女儿的瘦小身影,被晚风吹起的一缕白发……都会留在我生命的记忆之中,不能忘怀。永远。
作于 2009年7月26日下午
注:此文入编《中国散文大系》“女性卷”,荣获“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2012年获《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

作者简介:
杜平 笔名晓荷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诗歌、散文、歌词,曾在《诗刊》《诗潮》《星星》《知音》《歌曲》《词刊》《农民日报》《湖北日报》《丹东日报》《辽沈晚报》《常州晚报》《三峡晚报》《鸭绿江晚报》等全国、省、市报刊发表。有诗文、歌词多次获奖,并入编诸多文集、诗集中。著有诗集《为你歌吟》、散文集《为谁而歌》。
个性签名:
晓风微拂,弄皱一池碧波春绿
荷韵清馨,引绽万株艳丽花红

△1997年5月,作者与母亲在家中合影。

△1999年10月,作者与母亲在鸭绿江畔合影。

△1999年10月,作者与母亲在鸭绿江畔合影。

后记:
公元2015年10月16日21时10分,我95岁高寿的母亲,与世长辞。
每逢母亲节,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这篇写给母亲的散文《镜头里的母亲》,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对我的谆谆教诲。
谨以此文怀念我亲亲的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