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为看高允
文/朱双顶
当历史走进北朝北魏时,出了个奇人,历仕北魏五朝,到了九十来岁时,仍屡次三番辞职不能,非被皇上任为重任,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将自己定格在九十八岁高龄时,驾鹤仙去而谢幕。但仍被皇上追赠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溢号为文,倍受尊礼。他就是北魏时期的著名重臣、政治家、文学家高允。

博学多才
高允,字伯恭,勃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魏时期重臣,丞相参军高韬之子。他少年丧父,属于大器早成之人,少时就有非凡的气度,十来岁时,奔祖父丧归还本郡,就将家中财产让给两个弟弟,而自己却归身沙门,取名法净,不久又还俗。他喜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求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其爱好《春秋公羊传》,得到郡守召为功曹。
高允四十多岁时,被征南大将军杜超征为从事中郎,受命与他人分头到各州共同评决狱事,以解决春天快到了而各州囚犯多不能判决之难题,其他人都因贪赃枉法舞弊而获罪,惟有他因清廉公正而得到嘉赏。杜超幕府解散之后,他回家教书,追随他授业的竟有一千多人,可见其才学的影响力。后又被征召拜为中书博士,迁任中书侍郎,兼任太武帝宠弟、安乐王拓跋范的从事中郎,辅佐他西镇长安,得到秦州人的大为称赞。由于他的过人才学,得到太武帝的赏识,下诏让他与司徒崔浩编撰北魏历史《国记》,以本官领著作郎。高允拥有丰富的天文历史知识与见识,认为“天文历数不可凭空而论,但凡善言远古的必定验于近世”。开始时崔浩不以为然,事后经验证才心悦诚服,称道“先前你所说的,不能使我心服口服,等到我重新考察一番,果然如你所说”。
也正因如此,在不久后高允又以本官任秦王拓跋翰的老师,进而又接受了教授太子拓跋晃经书之命,受到了很好的礼遇。之后他又参与了议定律令,被太武帝召为一起讨论刑政,进一步得到赏识。针对太武帝“政事千头万绪,什么是第一位的”之问,他想到了当时因禁封良田而京城中游民过多的问题,就借古人之说“一里方圆的范围可以辟田三顷七十亩,百里方圆则有田三万七千顷”,认为如果农人勤耕,则每亩可增粮三斗,方圆百里合计就有粮二百二十二万斛,何况天下如此之广呢?如若公私都有粮食储备,即使遇上荒年,那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一下子说动太武帝废除田禁,全部把它交给老百姓耕种。
高允博学多才,有敏锐的眼光,看问题总能先人一步而入木三分,总有先见之明之远见。当初崔浩推荐五州之士数十人,每人都要任郡守,遭到太子的反对,认为先召的人勤于政事,在位已久却尚未得到任用,而才召的人就代为郎吏是为不妥,且太守县令治理百姓应该派那些有经验的人担任。应该说太子之见合情合理,但崔浩就是坚决不让步,固执地派了那些新征召的人去了。高允听说此事后说:“崔公要遭殃了!坚持自己的错误,而要与太子争个高低,这哪会有什么好结果。”事后的不幸发展果被他言中。辽东公翟黑子得到太武帝的宠信,出使并州,受千匹绢帛的贿赂,不久事发,向高允求策。高允对他说:“你是皇上宠臣,可据实以报,又可自表忠诚,必会没事的。”可翟公不听,以为是引诱他去送死,于是与高允断交,在太武帝面前说了假话,终被太武帝疏远而获罪被杀。史书上关于高允有先见之明还有很多记载,表明他确有过之处。他人的博学招来的是杀身之祸,像三国时的杨修,而高允的博学却总是能趋利避害,这应该是飞蛾投火与隔岸观火之别吧!

心中无我
在高允的身上最奇之处在于:心中无我而有我,凡是不求得自来。佛家的四大皆空,在他的身上应是得到了天然的体现,他忠实于内心,忠诚于本性,忠厚于做人,可为天下人之楷模。我不知古人之廉洁奉公有多难,只知明太祖朱元璋杀人剥皮充草人,也未能阻止住贪腐之人。如果说古人大多靠道德规范和自身修养来严律自己廉洁奉公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说高允就是他们之中的翘楚,得到五朝皇上的礼遇是实至名归。
当年与高允一同受到征召使用的,后来大多已经是官至侯爵,就是他自己的部下官吏有一百多人也都官至刺史二千石,而高允为郎中二十七年没有升过官,当时百官没有俸禄,他常让自己的几个儿子砍柴采果自己供养自己。到了文成帝时,高允被任为中书令,仍兼著作郎,有人上书说:“高允虽然蒙受恩宠,但家里穷得像普通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文成帝不信,就亲自到高允家中察看,只见几间草屋,布被麻袍,厨房中只有一点盐菜。文成帝看后叹息说:“古时的人有清贫到这样的吗?”立即赐给绵帛五百匹,粮食千斛,拜他的长子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允多次上表坚决推辞,文成帝不答应,受到文成帝的非常敬重,称他为“令公”而声名远扬。
那么高允是不是就此就踏上了富裕的生活了?史书所载并非如此,文成帝去世后,他的儿子献文帝拓跋弘继位,冯太后诛杀了专权的乙浑,将高允召到禁宫中参与决断大事。高允上表请求恢复先朝的规章制度,规定各郡设立博士、助教、招生学生数量等,都得到了献文帝的采纳,在郡府成立学校,是更加受宠于献文帝。但他家里并未摆脱贫困状态,当时的贵臣显门之后大都已成为高官,而他的子弟都没有官爵。这可以从献文帝的诏令上看出:“高允年龄太大,已到危境之年,但他家里贫困,养给供应很微薄,可以让乐部派一个乐队,每五天到高允那里去演奏,使高允心愉快。”冯太后为此又命令朝廷按时送给牛肉美酒、衣服绵绢,这些都被他分送给亲朋好友。
如果说高允的廉洁奉公令人称道的话,那么他的忠厚忠诚更是堪称典范。崔浩受命撰修国史,对魏主先世,毫不讳言,无论善恶,一律直书。崔浩手人有两个文人,别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立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供人观看,崔浩就让人这样做了。国史里记载的倒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北魏的上代为少数民族,没有多少文化,做了许多不体面的事,过路之人看后纷纷议论,被人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催浩等人成心揭露皇室的丑事。这引起了太武帝的震怒,下令把崔浩等写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治罪。
高允与崔浩同为监修国史,当然受到牵连。他曾为太子晃的老师,太子晃意图营救他,便先召见他对他说:“我带你到内廷参见,主上有问,但依我说的去说,就可以免罪了。”高允表面装着答应,随太子进见魏主。太子先进去参见,说高允谨小慎微,修史的事都是崔浩主持,与他无涉,请求免除高允死罪。于是魏主就召见高允进来核实问他道:“国史都是出于崔浩之手吗?”高允跪下答:“《太祖记》是前著作郎邓渊所作,《先帝记》及《今上记》,臣与崔浩共著,但崔浩政事太多,只是总裁修订而已,至于具体下笔著述的,臣比崔浩写得更多。”魏主听后大怒对太子说:“高允的罪比崔浩还要大,怎么能宽恕呢?”太子吓得慌忙跪下求说:“天威使然,高允见了陛下,是迷乱失次,才有此说。儿曾私下问他,他说是崔浩所为。”魏主就此问道高允:“太子所说,是否确实?”高允从容地答道:“我罪该灭族,哪里还敢说假话,是太子看我可哀,想要救我的命,所以才有上说。”魏主听后,看到高允这样忠厚老实,心有感动,怒气顿消,对太子说:“这真好算得是直臣了!死到临头,还不说假话,不失掉自己的信用,做臣子不欺君,不失去忠贞,国家有这样的纯臣,为什么要加罪呢!”就免去高允之罪,命他侍立一旁。
接着魏主审过崔浩之后,命高允草诏,欲诛杀崔浩及僚属僮吏一共128人,都要夷五族。但是高允听而持笔不写诏书,魏主一再催促,他搁下笔奏请道:“崔浩若别有其它的罪行,不是我所敢谏诤的;但因直笔修史触犯,罪不致死,怎得灭族!”魏主虽很生气,但认为高允说得很在理,说:“要不是高允所敢谏,就要致死数千人了。”崔浩最终还是被夷灭了五族,其他人仅以身死了事。
事后,当太子问起高允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修史是要记善恶、垂戒古今的,崔浩如果没有其它的罪,仅作史一事,未违大礼,不应加诛。我与他同事,他既被诛死,我又怎么可以独活呢!承蒙殿下替我救解,恩同再造,不过违心苟免,不是我的初衷。我现在独活着,真是有愧于死去的崔浩啊!”这就是忠厚忠诚的高允,求死而得生,体现出真男儿不卖友求生,为人中一杰,被人称为“大概是圣人吧”!

死而后已
说高允是圣人,大概既是说他有圣人之德,更是说他又有圣人之行。当前尚书窦瑾因事被杀,其子窦遵逃到山谷之中,其母焦氏被收进县衙,好在年老而免受辱,但窦瑾的亲朋故旧无人敢资助,只有高允将其留在家中予以保护,直到六年后窦遵得到恩赦。他曾受恩乘坐孝文帝的车子观看风景,结果马受惊狂奔,车翻人伤,眼眉三处被划破,孝文帝及冯太后派御医前往护理前疗,并要给予驾车者处以重罪,高允奏说自己无大碍,乞请赦免驾车人之罪。朝廷曾命令中黄门苏兴寿负责搀扶高允,一次在下雪时遇到猛犬而惊惧跌倒,苏十分害怕,他一边安慰劝勉,一边不让上边闻知此事。苏兴寿为高允服伺三年,称未见高允有过忿怒的脸色,对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亲友笃厚,虑己待人;对己贫素淡泊,手不离书。这就是高允的为人与为事。
到了献文帝时,高允已年老多病了,屡次上书请求告高还乡未能获准,仍被献文帝下诏兼任太常,到兖州祭祀孔子庙。在献文帝立嗣传位上,有忠直亮达之言,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到孝文帝顺利继位后,又升为中书监,加散骑常侍,又因他有帮助讨论决定重大政策的功劳,晋爵为咸阳公,加封为镇东将军。不久之后,他又被朝廷授任为持使节、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怀州刺史,不顾年近九十岁之高龄,仍在秋季巡视边境,询问百姓疾苦,上表修葺邵公庙,劝百姓注重学业,使风化相当地盛行。到他九十岁时,仍被孝文帝下诏拜为镇军大将军、领中书监,他坚决推辞也没被允许,皇上让人搀扶着引入内殿,修改制定《皇诰》。后孝文帝下诏特许他进殿可乘车,朝贺不下拜,仍参与商议制定律令。年近百岁,他的志向知识并没有因之减少,仍然专心于自己的旧职,披阅史书。后又迁升为尚书、散骑常侍,经常请他入宫,备几杖,向他垂问国家政事。九十七岁时,还被加封为光绿大夫,金章紫缓。太和十一年(487年)正月,在家中安然去世,享年九十八年。
高允的一生,正像诸葛亮所说的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北魏开朝时法律那样的严苛下,朝臣大多被杖罚过,就连功高盖世的崔浩也没有逃脱被夷五族之命运,居然历经五帝,出入三个省衡,五十多年,始终没有遇到过谴责与棒答的处罚。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仍享受民敬君宠之礼遇,朝之大议,都前来看望问候他。去世之后,享有的恩赐之物、送葬之费、追赠职位等,是北魏自建国以来存亡蒙赐赏的人无人能过。难怪《魏书》评他:“自非体邻知命,鉴照穷达,亦何能以若此?宜其光宠四世,终享百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高允来说,轻重之别就在于自身在时代中价值的体现,以一己之力,真正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让自己的情操影响时代的风化,用自己的品行左右朝廷的大政,使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革新中脱颖而出,引领中国北朝北魏时期一代风骚,当然是重中之重了。
二〇二二年三月八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