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期
冬夜踏雪归,感恩母亲情
作者:吴军久
主播:周伟(幽兰)
总编:周伟(幽兰)


冬夜踏雪归,感恩母亲情
作者:吴军久
今年冬天的雪,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晚一些。相对于曾经的“如约而至”,
则是地道的“姗姗来迟”了……
对于在北方长大的我来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了十一过后,就盼雪归的热切的期待。如果雪不是如约而至的话,就好像生活中的确是缺少了什么一样。
那份祈望,如此的执着和坚韧。毋庸讳言,北方人对雪的期盼,绝对不是谁的暗示和要求,那是一种注入了你的灵魂中的一种自觉意识,甚至是一种很难改变的思维习惯和生活的判断。
北方人把冬天里的雪,完全物化成神圣的品格,多了许多的敬畏和尊重。
可以说,在北方,如果冬季没有雪的装扮,就等于失去了灵魂的寄托……
冬夜,我应酬完毕,乘车而回。特意让车停在了离家很远的江边位置。我想在这夜深人静的冬的夜色里,在这美好的时刻,独自踏雪而归,感受雪给我带来的人生惬意和灵魂的温婉……
今晚的冬夜,温度适宜,没有风。
一盘明月高高挂在晴朗透彻的夜空,车很少,行人也了无影踪……昔日曾经波澜汹涌的松花江仿佛也累了,也许是睡了,睡得是那么安逸和香甜……甚至连鼾声都没有一点点……
难道是知道我来了,特意给我创造一个能静静的感受雪的心跳和她那佛系美妙的自然之音的境界和纯净的空间吗?
咔嚓嚓……咔嚓嚓……
随着雪地一串脚印的延伸,脚下的雪如同给我的足迹伴奏,那极其美妙又圣洁的和弦托举我的思绪上升,上升,如同自己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格林童话的世界,每一步都如同跟未知的灵魂的神在窃窃私语,在对话中物化真时的自我和感悟虚化的圣洁存在,朦胧中,所有的虚像变得格外的真实起来……
咔嚓嚓……咔嚓嚓……
恍惚间,我似乎听到唐朝齐己面对皑皑白雪朗诵“西江满岸雪,何处报人恩”的诗句,那悠婉的句式朴实无华,却又句句打动灵魂。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母亲,这位出生于1916年,在我心目中无比圣洁和纯粹的慈祥善良的老人,想起她曾在60年前的一个冬夜背着我,在雪地上艰难的向儿童医院行走,也是咔嚓嚓,……咔嚓嚓的踏雪声,也是夜色阑珊,月色清幽,所不同的是,母亲的脚印是尖足的小脚,所不同的是母亲的汗水在西北风的凛冽中,结成了白色的冰凌,母亲的步履是踟蹰的,但身体却是异常稳定的,她后背冒出的热气,比我高烧的体温不相上下。我感受到的是无比稳健步履和满满的呵护与关爱……突然,母亲一个趔趄,身体向左侧滑倒,在这一瞬间,我感觉到,她用右手臂紧紧的挽住我的右腿,顺势用整个左胳膊,实实的支撑在雪地上,我没有丝毫的碰撞和损伤,仍然安全的匍匐在母亲宽厚温暖的后背上,但是,母亲的左手腕上却立即鼓起一个鹌鹑蛋大的筋包……这个筋包一直陪着她走过了后半生的坎坷,更在我的心灵上留下爱的永恒的纪念……
母亲的慈恩慈爱在我心间永驻,我当何以相报?每每看到母亲左手背上的筋包我都感到无尽的愧疚。
记得,我曾在结婚的前一天晚间,一边给母亲揉按这个筋包,一边这样问母亲。更记得,母亲含笑对我说:“这傻孩子,看你说的,只要你好,一切又何需报?”
“只要你好,一切又何需报?”这就是母亲像雪一样纯粹的心怀。这就是母亲像雪一样晶莹的慈爱……
咔嚓嚓……咔嚓嚓……雪路在向前延伸,思绪在回忆的情感中流连,宋代刘著的一首咏雪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又萦绕在耳边:
雪照山城玉指寒,
一声羌管怨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
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
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
寄与吴姬忍泪看。
……
不知此时此刻,在天堂的母亲是否能听见?!
是否能听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