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560期 【母亲节作品】李文学(辽宁)|| 火盆(诵读 || 若然)
编辑 || 荆枫
火 盆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生活很困难。三间土房又透风又漏雨。
一到冬天,屋里很冷。炕上铺着破席子。土炕一块一块地裸露着。炕边上摆放着一个火盆,这火盆是用来取暖的。当时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用火盆取暖。母亲每天早晨做好了饭,就把灶堂里不带火苗的残火掏进火盆里。有时柴禾烧的多些,就能把火盆装满,能烘烤一整天。白天屋里也就不太冷了,到了夜晚,火盆里的残火慢慢退去,多半都是死灰,没有多少火星,屋里就很冷,如果柴草烧少了。残火就装不满火盆。别说晚上屋里冷,白天也不暖和,为了使我们少挨冻,母亲在往火盆里掏残火前,先在火盆里放些高粮壳子和碎草。这些燃料在火盆里经过慢慢内燃变成了红火,就能多产生些热量。夜里屋里也暖和一些。每当母亲往火盆里装残火时,火盆里顿时冒出刺鼻的生烟,那烟直冲着母亲的脸连呛带熏,弄得她不住的咳嗽和两眼流泪,脸也被火烤得彤红,直到母亲把火盆抱到炕上时,才算舒了一口气。
我上小学前和弟弟们常在屋里玩耍,见到那刚刚被母亲抱上炕的火盆,总是高兴的围拢过来。一边烤火一边嘻戏打闹。有时把脸蛋也烤得彤红。父亲从生产队干完活回到家,也要先走到火盆前烤一下手和脸。不时的搓一搓他那被冻得麻木疼痛的双手。邻居家的大娘大婶们到我家串门、拉家常也总要围坐在火盆旁。她们有的嘴里叨着一杆长长的旱烟袋,抽烟时就把装满旱烟的烟袋锅伸进火盆的火里点燃。火盆里还经常插一把烙铁,烙铁尖尖的像小脚老太太的脚。这是母亲做针线活时,用来熨平衣物的工具。靠近火盆的炕边上,还经常放一把二寸多宽,一尺左右长的木制火板,它是掖火用的工具。每隔一两个小时,火盆里上面的火就会慢慢退去,变成一层死灰影响散热,如果将火板靠近火盆内壁插下去,轻轻地往上翻动几下,那死灰就被翻到火盆底下,顿时那红红的火又显露出来,重新散发热量。到了做午饭或晚饭的时候,母亲为了节省火柴,就从火盆里取出一块较大的炭火,放进灶堂里的柴草上,用嘴吹一吹,柴草就会燃烧起来。家里人利用火盆里的火烤干粮,烧土豆和地瓜等。有时在火盆里放上一个小铁锅或碗,可以热少量的饭菜。冬天一过,虽然不用火盆取暖了,但它还可以用来装些杂粮和孵鸡雏等,火盆的用处可真不少。
火盆是用黄粘土制做的。不用进行缎烧。我在十二、三岁时,每年到中秋以后,就多次推着木制的独轮手推车,车上面绑缚一只柳条筐,到离家三、四华里的地方寻找黄粘土,每当找到了粘土,我就先用铁锹挖出一小块,放在手里捏一捏或团成团,查看一下土质,发现较好的粘土,我高兴的几乎跳起来连声叫好。我把粘土一锹锹的装入手推车上的筐子里,并且装得满满的,那一筐粘土足有七、八十斤重。我推起小车很吃力,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身子直打晃,车身左右倾斜摇摆,自己的双腿和双脚也好像不大听从使唤。双臂也驾驭不住车轮前行的方位,手推车常常翻倒在半路上。把粘土连同筐子重重的摔在地上,于是,我只好重新把粘土装上车接着往前推。在路上还要歇息几次。尽管如此,当我把粘土推到家时,早已是大汗淋漓了,还直喘粗气。母亲看到我累成这样,心疼的对我说:“下次不要再装这么多了,不然会累坏了身子"。

母亲制作火盆时,为了防止开裂,先往粘土里掺加一些麻丝或猪毛等材料。加水后用铁锹拌和成泥。再用双手使劲把粘土泥揉一揉。想制做多大的火盆,就用多大的黑泥盆做内模,(当时村里家家户户都使用黑泥盆)母亲把选好的黑泥盆翻扣在地上,然后往盆底的上面和四周铺放拌和好的粘土泥。尽量使火盆的壁厚在2厘米左右,并均匀一致。接着用手拍打密实。另外,还要给火盆加上一个底坐,底坐也是用粘土泥作成的。高约五、六厘米。就是把粘土泥绕盆底面周边制作的。火盆的上沿口略向里收。收口时,母亲把拇指放进盆口内侧,其它手指放在外侧夹住火盆口蘸水来回撸抹,直到光滑为止。最后再用小铁抹子把整个火盆的外表面挨排抹压两遍,使表面无指印和抹纹。母亲精心制作火盆,每一个环节都操作的非常认真。当一个个火盆脱模后摆在地上时,母亲的脸上总是露出欣慰的笑容。

火盆虽然不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可它却让我格外喜欢。小时候,在那一个个寒冷的冬季里,每晚我坐在油灯下学习,总是守在火盆旁,它伴我度过了无数个寒冷的夜晚。小小火盆凝聚着母爱,催我奋进。它的外表够不上十分完美,可它却朴实无华、经济实用。具有火红的内心世界。敞开它那宽阔坦荡的胸怀,盛满红红的炭火,散发出全身心的热量,用它那微薄的热能执着地驱赶着冬季的严寒。它是那样的赤诚炽热,对我们满腔热情,默默地进行着无私奉献,让我们享受着温暖。千百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村,大部分人家也都用这个办法取暖。所以,当时人们真正感受到了火盆存在的价值,甚至把它当做传家之宝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农村里几乎家家都安装了暖气和太阳能热水器,有不少人家还铺设了地热,正朝着小康生活迈进……火盆早已被淘汰,破土房也不见了
【作者简介】李文学,男,汉族,网名:博文,1950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建筑工程师职称。以前曾在阜新周末和阜新日报发表过诗歌、散文。现在在彰武金桂园工地做管理工作。

【主播简介】
若然,原名郑阳 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人,教育工作者,喜欢诗歌朗诵、热爱生活,更喜欢在田野里放歌!
愿我的声音给您带去心灵的慰藉。感恩遇见
【诗与大地】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将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诗意阜新】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