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到大钟寺之四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到大钟寺之四
那么,如何来游览大钟寺呢?我们来介绍一下这里的景观情况。
大钟寺也就是觉生寺,其布局为座北朝南,其规模很宏大,一派皇家建筑的气势。
我们注意到,这里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大钟楼;两侧有配殿、群房和跨院等。

大钟寺一角
我们先到大钟寺的大钟楼看一看。据相关资料介绍,大钟楼是寺内独具特色的核心建筑,矗立在一座巨大的由青石砌成的台基上,整座钟楼的上部呈圆形,下部为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而台基上则砌有八角形散音池,其池深70厘米,直径4米,据说钟响的时候会起到共鸣的作用。据介绍,此池之建造不仅利于声学,同时降低钟架的高度,符合力学的原理,又是参观者观察大钟内部的好地方。
我们还透过相关资料获悉,此大钟铸造于明朝的永乐年间,故被人称为"永乐大钟"。其铸造地点则是德胜门内的铸钟厂。
该钟铸成之后,存放在了汉经厂,其遗址在今嵩祝寺一带,直到万历三十五年,也就是1607年的时候,才被移到西直门外万寿寺悬挂起来。据说每日由6个和尚敲钟。
时间到了天启年间,由于社会的动荡,大钟被弃于地上,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被重视。雍正皇帝命在新建成的觉生寺内再设计建造钟楼,并开始移置大钟。移钟工程到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才完成。
关于永乐大钟的结构情况,因为此前也说过,我们今天也在这里重复说几句。大钟通高6.75米,直径3.3米,钟唇厚18.5厘米,重达46.6吨。大钟内外皆铸铭文,字体婉丽典雅,是明初馆阁体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据介绍,过去一直传为出自明初书法大家沈度之手笔。近年来经专家考证,发现有误。
相关的资料还曾介绍说,永乐初年,朱棣曾征召四方善书之士,养在宫中,其中有被朱棣誉为"我朝王羲之"的沈度及其他馆阁体书法家。大钟上铭文可能出自其中某人之手。钟外铭文有《诸佛如来菩萨尊者名号集经》,钟上铸此经的前20卷。有《弥陀经》和《十二因缘咒》;里面为《妙法莲严华经》,钟唇为《金刚般若经》, 蒲牢(钟纽)处刻《楞严咒》等经咒17种。全部经文和咒语共有23万余字。钟文皆汉字楷书,字体工整,古朴遒劲,匀称地分布在钟体各处。
此外,大钟还具有明显的音乐效果,经鉴定,钟声可达方圆百里。其低音频率很丰富,穿透力也是极强的,其余音可持续3分钟之久。内行人从钟声中可分辨出十几种音素所产生的和谐音调。
其原因之一是钟壁各部位厚度不同。顶部厚120毫米,腰部厚94毫米,钟唇厚185毫米。一经撞击,能产生出不同的振荡频率。
原因之二是内在的化学结构合理。经化验,其成分比例为:铜80.54%,锡16.4%,铅1.12%及少量的锌、镁、铁等元素。据有资料介绍,这符合《考工记》中"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
上述的相关数据和实例,均有史料予以佐证,后续我们还会统一提供相关信息和出处的。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