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到大钟寺之三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到大钟寺之三
在我北漂的十几年时间里,有幸到过北京众多的名胜古迹访问与游览,而大钟寺也是其中之一。
北京的大钟寺,其原名叫觉生寺,我曾先后三次走近大钟寺。大钟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路联想桥的北侧,该大钟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也就是1733年的时候。
在这一节中,我们还是着重先来说一说关于永乐大钟。
据查阅相关资料介绍,永乐大钟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的。其通高675厘米,直径330厘米,重46500千克。钟身内壁有佛教经咒100多种,总计23万多字,有汉梵两种文字组成。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钟。

大钟寺
另据有关史料的介绍,在大钟楼东面的庭院里,按历史年代陈列着40余口形状各异的古钟。宋、元时代的钟呈桶形,如珍藏在藏经楼里的大钟,是宋熙宁年间铸造,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大钟寺最古老的钟。明初开始钟口逐渐外张,呈喇叭形,反映出在我国古钟发展史上,人们对声学、力学原理的认识过程。
我们再围绕相关的历史沿革,来深入了解一下大钟寺。大钟寺曾是清朝皇帝祈雨的地方,寺院坐北朝南,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和东西翼楼,另外还有六座配庑分布在两侧。大钟楼是寺内独具特色的核心建筑,它矗立在一座巨大的青石砌成的台基上,整个钟楼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青石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在其作用下,轻击大钟时,方圆百余里均可听到纯厚、古雅的钟声,余音可持续3分钟之久。
据查阅相关资料显示:清雍正十一年,也就是1733年开始,在此地(旧时称曾家庄)修建寺院,总占地3万平方米。乾隆八年,永乐大钟从万寿寺移至觉生寺。乾隆五十二年,也就是1787年成为皇家祈雨的场所,此活动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大钟寺的庙会至今也在开放,旧时每年正月初一起,开庙半月,游人云集,原有"打金钱眼"等活动,很是热闹。近年来旅游事业发达,恢复了庙会,并增加了新年鸣钟的传统。
关于大钟寺的寺史,我们再简单回顾和简述一下。
据相关资料介绍,早在清代,大钟寺这里"长林佳茂",是"右隔城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的"寂静清修之地"。雍正十一年,也就是1733年在此建觉生寺。为了悬挂万寿寺遗落的大钟,特地在寺内设计了一座上圆下方的二层钟楼。此后人们遂称此寺为大钟寺,而觉生寺的本名反被人们逐渐忘记了。觉生寺建造之初为佛徒,僧人的寂静清修和善男信女们的鼎礼朝拜之所。
时间到了乾隆五十二年,也就是1787年的时候,这里又成为了皇上祈雨的场所,若持续时间长,便由皇贵戚们来寺代皇帝拈香,据介绍,此活动一直沿续到清朝的末年。大钟寺的庙会期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开庙半月,庙会上最吸引人的项目是"打金钱眼"。
到清末民初之时,这里每逢庙会之期,地上铜元可积数十层,至30年代,物困财竭,钟下铜元已所积不多了。
时间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庙宇已相当败落。 建国后,1957年10月28日,大钟寺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后有一段时期因无人管理,寺院变成厂房,大钟楼的油漆已剥蚀,大钟被尘埃封满,虽然还挂着,但噤若寒蝉,一派凄凉残败的景象。
1980年10月,大钟寺把70年代就有人建议筹建"钟林"的愿望实现了,以寺藏的30多口古钟为基础,建成了古钟博物馆。1986年又作了调整和充实。1987年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大钟寺遂建成一座利用古代建筑、辅以旅游、绿化、收藏、研究、复制、展览古钟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古钟博物馆和旅游胜地。
近年来旅游事业发达,不仅恢复了庙会,繁荣了经济,"打金钱眼"已成为一项别具风格的娱乐项目,并且再现于庙会期间了。
(待续)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