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土坑古民居群是泉州十大古民居之一,地处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村中共建有40多座古大厝,形成一处气势非凡的古民居群。刘氏古民居保存着27座明清时期的大厝,占地面积26860平方米,中间形成一条古街,以青石板铺设。其中,清朝刘瑞弘居住的古厝最大,三进五开间,外加双护厝,共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占地面积达1739平方米。2001年,土坑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七律-赞土坑古民居
诗║雅轩琴韵
当年港市衍繁华,古厝绵延富贵家。
入石砌砖皆有范,雕花刻木似无瑕。
海丝文保宏图展,遗产风姿众口夸。
旧筑新楼相媲美,土坑面貌绽奇葩。
注:土坑古民居建筑群兴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经明、清两朝,至今有600年历史。
刘氏古民居群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壮观宏伟、气势辉煌,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窗门布局合理,有圆、方、拱、菱等样式,均镶嵌着砖雕、泥雕、石雕、木雕。建筑雕琢内容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楼阁、禽兽,图案古朴、工艺精美、线条细腻、立体感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大门侧、屋脊上、院子里,有大小姿态各异的蹲、立、卧着的石狮。大门前两壁肚砌以宽2米、长3米的大石板,底部又有石雕为脚架。进了大门又有巨木作成及檐的中门,整座大厝显得庄严宏观。屋内装饰华丽,有镌刻着各种花纹的五寸方、多样色的柱石斗、石鼓、石花架、石称砣;有别具一格的圣旨牌、石桌、石花盆以及保存完好的陶瓷制的古大缸、铜制的小巧火盆和木头坐垫,皆精雕细镂,古色古香。土坑地灵人杰,文人、举子、明经、进士层出不穷,中榜进士入仕者达70多名,其中村南刘秋甫、刘吉甫两兄弟为双榜进士;村北刘开泰被授任江西南赣总兵、钦赐提督,为清朝惠安县9个提督之一,使得古民居群中彰显入仕荣耀的石旗杆座林立,成为一道独特的历史人文风景线。
古民居群前面有富商刘端弘(又称刘百万)建造的南文武馆“选青斋”和刘端瑜办的北文武馆“凌云斋”两馆意在培植精武人才。两文武馆中间,置有别致雅观的鱼池拱桥,拱桥前有一株350多年的攀枝花树,笔直的树干大达三人抱围,整棵树似伞状,开花不见叶,满树通红,美丽壮观,被当地群众赋予“贵”的象征而加以悉心保护。
土坑古民居群,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的奇葩,且内涵丰富,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