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子张:《山屋轶话:吴伯箫评传》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版)

(子张:《山屋轶话:吴伯箫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吴伯箫先生编年事辑》(中华书局)之后作者新撰写的吴伯箫评传。吴伯箫(1906—1982),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三杰”之一,也是作品入选当代中学语文课本最多的现代作家之一。近年,吴伯箫早期散文佳作《灯笼》再次被选入统编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赓续了美文美育的佳话。
但长期以来,对吴伯箫散文的接受与传播并不全面,甚至可以说存在着较大的盲区和误解。以至于人们只知道《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却不知道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吴伯箫作为京派散文新秀所写的更多美文佳作;也不知道在巴金为之出版的散文集《羽书》之前,吴伯箫另有因“九一八”战火而遭撤销的出版合同。而那些未获出版的优秀作品,也许更值得被介绍给今天的读者,以恢复吴伯箫京派散文家的早期面目。
本书全面梳理和评述了吴伯箫的生平、散文写作与教育生涯,对吴伯箫散文与中国散文传统之间的关联有着独到的会心与领悟。借助珍贵的档案资料,第一次详尽介绍了吴伯箫早年的求学、爱情和“文体梦想”,以及投笔从戎、深入前线和延安“审干”运动中被诬陷为“特务”而遭逮捕的种种传奇故事……
本书的撰写方式也作了新的尝试,以“话体”和正副篇形式编制纲目、叙述评析,化整为零,点面呼应,避开高头讲章式结构,而取娓娓道来之格调,既符合传主散文家身份,也尽量贴近了平实、活泼与可读的目标。
作者简介:
子张,本名张欣,1961年生于山东莱芜,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著述包括现代诗研究专著《新诗与新诗学》《历史•生命•诗》及现代作家年谱、评传,以及读书随笔集《清谷书荫》《一些书 一些人》《入浙随缘录》和个人诗集《子张世纪诗选》《此刻》等十数种。

目录
第一章 出莱芜记
正篇:行行重行行
扛着扁担下莱芜
莱芜籍现代文化人
圣府门前
蹈厉奋发
象牙塔内外(一)
象牙塔内外(二)
副篇:《街头夜》
一、大学时期开始了写作
二、“处女作”不过是一篇日记
三、大学生活图景之一:平民学校
四、回忆曲阜的“师爷”生活
五、书信体散文
六、大学生活图景之二:街景与畅想
七、回忆中的故乡之一:“阿Q”和“闰土”
八、海途中的遐想与见闻
九、大学生活图景之三:骆驼书屋
十、大学生活图景之四:北平街头
十一、这是“童话”吗?
十二、到了青岛的海边
本章年表(1906-1931)
第二章 海恋
正篇:青岛、济南、莱阳
一、 缘结青岛
二、 郭静君
三、 到了济南
四、 《避暑录话》与安家济南
五、 出鲁记
副篇:《羽书》
一、《羽书》的故事之一
二、《羽书》的故事之二
三、岛上的人,岛上的屋
四、绿的青岛
五、在济南北苑
六、回忆中的故乡之二:灯笼与马
七、重回北平
八、惊沙坐飞……
本章年表(1931-1937)
第三章 从军行
正篇:流亡、入伍、逼上梁山
一、 投笔从戎
二、 从汉口到延安“抗大”
三、 晋冀战地之行
副篇:《潞安风物》
一、前线!前线!前线!
二、踏尽了黄昏
三、战争背景下的晋南风物
四、朱将军与薄专员
五、“敌人”的另一面
六、路罗镇的“传奇”
七、行旅中的“季陵”与“伯箫”
本章年表(1937-1939)
第四章 山谷里的桃花
正篇:客居的心情
一、 文协秘书长
二、 客居的心情
三、 座谈会
副篇:《波罗的海》
一、“解放的中国出版了海涅的第一部译诗……”
二、文学史充满了偶然性
三、为什么是海?为什么是诗?
四、吴伯箫译《哈尔兹山旅行记》
五、《北海》还是《波罗的海》?
六、《奴隶船》及其他
本章年表(1939-1942)
第五章 “坦白”
正篇:人生之痛
一、 教育厅“审干”与中等教育规程
二、 痛哭着到鲁艺、边区政府作了‘坦白’……
三、 越过长城
副篇:《黑红点》
一、党校“学习”的副产品
二、听来的敌后故事
三、以负罪之身去南泥湾参观
本章年表(1943-1945)
第六章 打前站
正篇:白山黑水
一、 东北大学
二、 “人称吴张智”
三、 打前站与“老妈妈”
四、 创办东北教育学院
副篇:《出发集》
一、仿佛找到了新的“起点”
二、第一个把延安称作“圣地”的作家。
三、纪实、抒情与说教
本章年表(1945-1953)
第七章 《文学》课本
正篇:再到北京
一、 文学、汉语分科
二、 从试教到搁浅
三、 文学讲习所
副篇:《文学》课本
一、第一个散文选本:《烟尘集》
二、吴伯箫的伤心事
三、记忆中的《文学》课本
四、悲壮的“失败”与未竟的“理想”
本章年表(1954-1956)
第八章 非常年代
正篇:齿轮和螺丝钉
一、“我是偏于保守的……”
二、编与写
副篇:《北极星》
一、十五年,两个版本
二、“延安系列”忽略了什么?
三、山色、泉韵与猎经的背后
四、回忆中的故乡之五:《杂字》
本章年表(1957-1963)
第九章 检讨书
正篇:非常年代
一、作品选入《语文》教科书
二、风暴
三、检讨书
四、归来
副篇:《北极星》增订再版
“增订再版”本增加了什么?
本章年表(1964-1978)
第十章 无花果
正篇:未完的沉思
一、 最后的岗位
二、 不尽的豪情
三、 未完的沉思
副篇:《忘年》
一、《忘年》辩
二、怀人与悼亡
三、“归来”步履匆匆
四、检点往昔
五、一棵无花果树
六、香港出了本《吴伯箫选集》
本章年表(1979-1982)
附录:
1983年人文版《吴伯箫散文选》
1993年百花版《吴伯箫散文选集》
1993年人教版《吴伯箫文集》

代序一
公木
子张同志:
您所计划要写的《吴伯箫评传》,进行得怎么样?时在念中,未悉近况如何。我不曾忘记曾答应尽我所知提供一定素材。但仔细想来,可以写成书面资料者,实亦不多。
我同伯箫是北京师大同学,但非同级亦非同系,在学习期间并无交往,只知道他是英文系一位同学,早我三年入学,独立一个人办一个小型板报,不定期,每期张贴他写的短文一篇,用毛笔楷书书写,一手好字,大约我读到过两三期,内容都记不清楚了。这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抗战期间在延安相遇,是在师大同学会活动中遇到的,当时他在边区政府教育厅任科长。得知在抗战前曾在山东××中学当过校长,山东省教育厅当过科长。——很抽象。在同学中,给我一个很精干、热情的印象。亦无特别私交。1943年,我在鲁艺参加整风运动,这时伯箫在中央党校(即马列学院)参加整风。有一天鲁艺院长周扬请他来校作报告。我是作为听众参加的。报告内容使我很震动,但亦陌生。在此以后,国民党在蒋管区的报纸上,曾散发过不少关于他在延安被迫害的谣言。有一天蒋管区的记者团来延安访问,曾受到伯箫的有力驳斥。伯箫在延安生活得很好,很有干劲,参加纺线(我们大家都参加纺线、织布,困难时期生产自救)开荒,成为能手。曾读到过他写纺线的散文,很优美。
总之,在1946年春以前,我同伯箫只是生活在一个大的共同的环境,“同攀延岭云,共沐延水波”。并不曾一道工作过,也还不曾结为私交。一道工作并且结为好友,是在1946年春,他随张如心(前延安大学副校长)来到佳木斯东北大学工作,我是东大筹建者,已先他们一年在东大负责工作了。我接待了他们。从此同伯箫同事数载。1951年春,他调沈阳师院任副院长,后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我于此期间调鞍钢教育处工作。1954年他兼任中央文学讲习所所长,建议中宣部调我任副所长,从此又在一起工作三年,直到1957年冬。在这十数年间,常通音讯,一道工作也很谈得来。1958年后,我因带帽又分开了。1978年后得到平反,又常见面,得知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也被迫害的种种情况。此后他转任社(科)院文研所副所长。工作是卖力气的,生活上不苛求,很艰苦。……我的悼诗所写的,都只是真实的感情,来源于友情,只是一般印象,没有具体历史材料可供传述。您作“评传”,当然要掌握“档案”材料,这些都不是我所能提供的。作为朋友,谈起来会有一些琐事、情节,但一时也不得浮现脑际。记得又一次,我到他家串门,他的儿子吴庄接待了我,说“爸爸又去工地献功去了,老积极!”言下颇有不以为然之意。所以我在悼诗中曾写到:“甘作万人梯,没半点知(知,当为梯。子张按)己。一任子侄辈,嘲笑老积极。”总之,我诗中所写,都有生活依据,只是琐事,难为“评传”所取资也。不一一。
匆匆,此致
敬礼!
公木
1994、12、21
代序二
刘征
子张先生:
伯箫散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较多,且有的历久长存,成为保留篇目,原因是文章好,受到师生欢迎。回想较早的文篇入选(为《记一辆纺车》),是由编辑提出,室主任同意,副总编辑审阅,最后由叶圣陶先生审定的。那时选课文,十分慎重,不仅吴文要经过这些手续。伯箫同志为人清正,他推荐过多篇课文,但从不推荐自己的作品。
承问,谨复,祝
教安。
刘征 顿首
七月三日
跋
看完本书校样,照例应该再写几句解释性的话。
为吴伯箫先生写传,想法由来已久。我的资料夹里至今还有曾经草拟的传记提纲,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也确曾为青岛方面写过一个万余字的《吴伯箫传略》,且申报了一个无经费的本校科研立项,即《吴伯箫评传》。为此还拟了一份“调查提纲”,分别寄给仍健在的几位吴伯箫故旧、同事征求意见。虽说评传未及动笔,却陆续收到臧克家夫人郑曼、诗人公木、作家雷加、学者许觉民(洁泯)、诗人刘征等前辈的复函,尽可能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对我深入了解、理解吴伯箫均有不小帮助。这也是为何以公木、刘征两位先生的复函为本书“代序”的原因,他们在信中透露出的某些信息,譬如公木所讲述的与吴伯箫数十年交往留下的种种印象,刘征所谈吴伯箫散文入选中学课本的事,既真实又新鲜,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如此难得的第一手文献,置于卷首作“代序”,在作者是一份荣幸,在读者也该是一笔珍贵的参考史料吧。
其次关于本书的写法。读者看到本书每章皆有“正篇”、“副篇”之分,或许在觉得有点新鲜之外也有着某种疑惑,我在这里也解释几句。
本来先写的是有关吴伯箫著译作品的书话,即《山屋轶话》部分约十万字,不想写完之后,原先的设想有了变化。在临时搁置“等车”过程中,我突发奇想,打算把多年前那个写传记或评传的计划重新激活,可是怎么将已经写成的《山屋轶话》“改装”为传记或评传呢?翻来覆去琢磨了不少日子,总觉得不好下手。一度设想把传主的生平事迹按时间顺序穿插到相关书话中,可又觉得那样一来,一是衔接有难度,二是即便勉力衔接起来也不过尔尔,仍不免落入俗套的写法。能不能稍许有点“突破”或新尝试?一想到“出新”,脑细胞似乎活跃起来,又是一番翻江倒海。就在这样的重重思虑中,关于“正篇”、“副篇”两分的想法最终浮出水面了。是啊,我要写的毕竟是一位作家,作为作家总该是有实际生活和作品空间两个具有互文关系的世界的,如果把散文作家吴伯箫的生平与著述、“传”与“评”对照来写,会如何呢?
这么一想,我的尝试欲望陡然高涨起来,很快拟好了章节,一个一个小标题几乎就自动跳出来了。一下笔,果然也很顺手,多少年积累起来的话语鱼贯而来,在电脑里排起了各式各样的方队……查查日记,发现真正开始补写传记部分是从四月底开始,此前几个月我忙的是《钱江晚报》的专栏、书稿《杭州旧事》的重新调整、民刊《太阳花》的编辑和关于徐志摩、吴伯箫两篇论文的写作,另外就是《吴伯箫先生编年事辑》的校阅、后记等煞尾工作。客观上疫情期间的“深居简出”也让我不太分神,结果到七月中旬就把“正篇”的前九章初稿完成了。为了放松一下凝滞的躯体和大脑,我在暑期临时起意,毅然作“西部天堂”之行。临行之前把已完成的书稿发给责编付排,自己则乘夜车到兰州,再从兰州经西宁入藏,拉萨、林芝、日喀则,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雪峰、碧蓝的羊卓雍措,回程在西宁、塔尔寺、青海湖、茶卡盐湖又逗留数日,脑子里盘桓着的始终是蔡其矫和昌耀的高原诗。回到杭州重新凝聚思路,断断续续写完了“正篇”最后一章。
还有一点。就是无论正篇还是副篇,我自认在具体文体上也有所尝试。因为书话体的《山屋轶话》在前,《吴伯箫传》似乎也该跟它有所呼应,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将正篇也尽量往“话”上靠。不过,说到“话”,我却不敢保证自己所“话”的是否“正宗”,是否与古人所理解的“话”有距离。如有冒昧处,还请方家宽容并有所指教。
庚子鼠年,异象频仍,我却没想到自己专写吴伯箫的两部书稿都在这一年付印,这是无论如何令人感觉欣慰的。近四十年的吴伯箫“研究”或者可以告一段落矣!前段为年谱写后记时,我答谢过不少师友,回忆过数十年中不少难忘的美好画面。其实,正如一切事皆有正反两面一样,索解吴伯箫的路途上除了美好回忆,也同样有一些不那么令人开心的事。自己的文章被不相干的人拿去改头换面再次“发表”、煞费苦心抄录的档案资料被堂而皇之地移用却不作任何说明倒也罢了,最让我感觉不快的是私人也好、单位也好,那种打着“开发”、“研究”名义搞的“急功近利”工程。需要你的时候让你“支持”,用不着了扭头就走,连当初“支持”的东西也不知下落了。数年前某单位托我请吕剑为他们题词,老人家热情,毛笔、钢笔连写好几副寄来,我再挂号寄给某人,可当我在信中恳请他们妥善保存这些凝聚着老人家乡情的手迹时,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我们有我们的安排和处理方式!言外之意怪我管了不该管的事。又,另一单位要办吴伯箫××馆,委托我请名家题词,我仍然找了吕剑、舒乙,他们热情地写了,寄来了,舒乙因为写错一个字还先后写、寄了两次,我也把我手头的资料、图片拍照寄给他们,还受委托与另一位老同学利用暑假到北京寻求更多支持。后来××馆办起来了,红火了一阵,可随着单位领导更换以及单位迁址,这个馆最终还是无声中消失于无形,那些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题词、图片、实物下落如何,是转到新址了还是成为了私人资产?终是一笔糊涂账。
这类事经得多了,我不太敢轻易相信了。每当再有人来寻求“支持”时,我也不得不先在心里打个问号。自己只告诫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闲事少管,把自己要做的事、能做的事做好才是正道。这就是《吴伯箫先生编年事辑》和《山屋轶话:吴伯箫传》由最初的设想慢慢发育、长成今天这副样子的大致经过。
吴伯箫先生的次子吴光玮兄长曾在来信中说过这样的话:“这些年,经常碰到对我父亲关心的人和事,动机不尽相同,每每想起父亲生前、身后事,总觉得不公平,常激动得不能控制自己!”现在,我觉得自己很能理解这些话。
我还有个没想到的事,就是两部书稿都是在我南下浙江后重新启动并完成的。《编年事辑》先由浙江工业大学列入后期资助项目,再成功申报为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拨付了相应的研究经费;《吴伯箫传》则列入我所在的人文学院今年的出版计划。我不知道吴伯箫先生能否感知到这些事,又会作如何想?
不知不觉又写多了,该打住了。
2020年9月26日,农历八月初十,旧时钱塘桂子飘香季。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