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文品·作品
文/沈树立
在松原乃至吉林文坛曾经产生深远影响的原扶余县己故知名作家吴战林先生,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是,他的人品仍然让后人永远敬重他;他的文品堪称松原文学艺术界的楷模;他的作品,更是为当今的松原文学艺术界的广大文艺家们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
吴战林,1933年出生于原扶余县。幼年因为家贫只读了5年书。1949年,他走上了工作岗位,先后担任过乡村中、小学教师、公社助理员、县政府科员、扶余县报和扶余县广播站编辑。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吴战林被错划为右派,负荆回乡廿多年。1979年,右派问题改正后返城,恢复名誉和职务,担任扶余县广播电视局责任编辑。作为一位资深的文化人,吴战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发表诗歌、民间民谣、民间故事等形式的文学作品数百篇。出版了建国后原白城地区第一部诗集《歌唱新农村》(与农民诗人王久昆合著)。他搜集整理的《满族歌谣》曾获得吉林省民间文学“关东三宝奖”。并被吸收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吴战林创作的各类作品中,民间故事《玉凤山》、《夫余国的传说》、《金元宝》,旧体诗《临江仙·述怀》、《七律·书赠故乡山东友人》,新诗《古城四合院》、《腊月街头》、《井》,散文《人到老年》、《过年》、《落叶的沉思》、《翠绿的乡情》等作品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它的艺术价值,成为难得的民间文学佳品。
(二)
纵观吴战林的一生,他的人品是为人称道的,这已经从扶余市多位作家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介绍中得到验证。扶余市原二龙山乡农民通讯员李彦文,扶余市弓棚子镇农民女作家苏亚兰、扶余市文化馆副馆长、作家孙兆贵都曾撰文记述。 农民作家苏亚兰在《我的忘年之交》一文中这样写道:老师(吴战林)不仅重情义,还很讲义气。具有同感的还有扶余市文化馆副馆长、作家孙兆贵孙兆贵,他曾撰文 《他是一只摆渡船------ 吴战林小记》,文中写道:你是一条老船,总停泊在岸边,把崇拜缪斯的年轻人,一批一批的,摆渡到辉煌的彼岸······吴战林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诗人和作家,不仅自己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影响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者,带动他们共同前进。 吴战林作为一名资深的广播电视人,在写出了许多优秀新闻作品的同时,还培养了数目可观的城乡业余新闻通讯员,为扶余市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
正因为吴战林拥有让人敬佩的人品,所以他自己才能在扶余乃至原白城地区,现今松原市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扶余文化艺术志》第四篇《文学艺术创作》中第五节“民间文学”中曾用可观的篇幅概括了吴战林的艺术成就。文中说: “吴战林发表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及小说、诗歌、散文四百余幅(首),达三十多万字。他搜集整理的民间歌谣有数十首被收入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吉林卷中。“歌谣”(四首)和民间故事“豆腐倌儿”先后获吉林省民间文学“关东三宝”第一届和第三届作品奖,并被省命名为“优秀民俗工作者”光荣称号。民间传说“夫余国的传说”等被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内。“吴大舌头的传说”(三则)等二十多篇被辑入扶余民间故事卷。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吴战林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是丰硕的,是很少能有人与之相比拟的。在扶余市文学艺术界,也可以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丝毫也不为过。回顾吴战林的文艺生涯不难看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与他的自身修养和对文艺的不懈追求是分不开的。
我们学习吴战林先生的奋斗精神,研究他的艺术成果,无论是现在和今后,都是有一定意义的。特别是在举国上下重视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的当今时代,于国于民皆有益,这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简介
沈树立,笔名沈笑雨。高级编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国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文化传承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松嫩流域文化研究院院长。松嫩流域广播影视剧社社长、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家故事》专栏作家、吉林分社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