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河北省邢台市组织开展了“三代人共话好家风”征文活动,我撰写了“德润正气传家,赓续家国情怀”, 说的是我们鲁氏家族在清河的一些故事,愿与大家分享。
求真务实的父亲
我的父亲叫鲁更新,1925年生,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他一直在老家河北省清河县工作,曾担任过三个乡、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两个县直局的局长。
在基层工作的时候,五冬六夏在农村奔波,蹲点、包村,风里来雨里去。
记得有一年,他在油坊人民公社当党委书记,我利用星期天到公社机关看他,秘书说:他刚骑自行车去前位村了,我找到前位,群众说他刚刚去了后位,我又找到后位,最后在马庄的大田里找到了他。
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他也有许多“绝招”。那个年代是集体所有制的计划经济,每个村都要交公粮,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交多少都是有任务的,实行“自报公议”的办法。一方面要完成上面的任务,但是,又不能让老百姓没有粮食吃,这就是基层干部的政绩和良心账。每个村,每块地是丰收,还是欠收,能收多少,我父亲心里都十分清楚,村干部估算自己能收多少粮食,也比不上我父亲算的准,谁虚报瞒报都难过他这一关,公社机关人员和各村的新老干部都服气。
有一年县里往公社派公粮,派的数量太大,我父亲根据庄稼的长势,认定完不成任务,如果硬下指标,老百姓就会有缺粮断顿儿、挨饿的。县里有人认为他思想保守,派了一个庞大的工作组“帮助”公社征收公粮,实践证明还是父亲掌握的情况切合实际,最后工作组也得按我父亲的意见反馈情况。所以只要熟悉父亲的人都知道:老鲁看庄稼长势,就能把产量估计得八九不离十。
还记得有一回,我父亲在王官庄人民公社任党委书记的时候,我则住在公社机关跟着他上高小、初中。三年困难时期,每个公社冬天还要组织民工外出参加根治海河大会战,同时要把粮食、蔬菜运到海河工地。有一次在公社的一间房子里,堆满了往海河待运的蔬菜,公社里的小干部们想吃又不敢去拿,于是撺掇我去,我当真就进去拿了一些给公社小食堂师傅做菜了,事后父亲知道了,把我狠狠地训了一顿:这是给上海河的民工送的!以后不能拿一个菜叶......
成立“大公社”以后,他任“大公社”的书记处书记,办公到了戈仙庄,我则转学到离我们顾家庄村二三里地的戈仙庄高小。一天两顿饭,农村大食堂吃不饱,早晨去学校的路上,有时候就不走大路,在地里随走随找小红薯儿,就是秋天刨红薯剩到地里的小根茎之类的东西,如果能拾到一二块,几个小伙伴一人能吃上一口就感到很兴奋了。放学了,我们往家里走,要路过我父亲办公大院的大门口,有几次老远就看见他在那里等我们,走到跟前他就会给我们一个棒子饼子,或“瓜菜代”的窝窝头,几个小朋友你一口我一口,高高兴兴边吃边走……
父亲爱人民,爱事业,爱家乡,也爱孩子,他处人处事处己的作风和人品是有口皆碑,大家公认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中,父亲正在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的任上,而且以前还曾在小屯、王官庄、葛仙庄三个公社当过书记,打倒当权派是大势,可我父亲什么事没有,别说被揪斗游街,就是大字报,也是一些轻描淡写的应景文章,头一天被夺权,第二天就又把他“结合”进领导班子里了。有一次学生要批斗当权派,有消息说批斗对象就有父亲,批斗大会开过去了,父亲平安无事,没让他上台弯腰、低头、挂牌子、挨批斗,一打问,原来是有几个村的社员群众,都强力制止了自己的孩子,就是几个当红卫兵头头的中学生。“鲁书记是好人,批斗人家坏良心!”
父亲常年奔走在乡村,和广大社员群众打成了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基层特有人缘儿。
我们父子,不仅形体相近,而且思想追求、品行作派也是一样的,实际上是遗传了父亲的基因,继承了祖训家风,赓续了老一辈的家国情怀,处人处事处己才成了他的影子: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诚信本分的兄妹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兄妹5人,成了他显摆、骄傲、扬眉吐气的的资本。早晨遛弯儿,饭后散步,遇到熟人或与陌生人搭讪,都会有说不完的话题,他只要一打开话匣子,就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的说下去:老大老二都在部队,老大是军医,老二是连长,老三在邢台,是红星汽车厂的副厂长,闺女、老四都在县里上班……
在父亲的教导下,我们兄妹都早早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在外地,还是在老家,都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中,也有不平凡的努力和成绩。因为传承了红色基因 赓续了精神血脉,才有事业顺遂无虞,才有家庭和睦美满。在孝敬老人方面,一件平常事,可见一斑。
我四弟鲁继满,是清河县工商局的公务人员。他一直在老家,有这么个任劳任怨的小弟弟在父母身边,我们或在部队,或在外地,从没因为家务和孝敬照顾老人分心,也没有像其他家庭,兄弟们为照顾老人,请人调解说和,特别是像分家那样,让人主持着抓阄。我父亲走的早,剩我母亲一个人的日子,特别是她的晚年,体弱多病,她想去谁家住,就去谁家,从来没约定兄妹几个,毎人管多少天,有老四兜底,到外地住一段也是新鲜新鲜,她在老家住的时间长,老四照顾多,我们在外地上班的,就适当寄些钱过去。到最后怎么动员老母亲,她也不出门了,四弟一家就承担了照顾老母亲的全部。
特别是老母亲完全卧床的岁月里,每天都是四弟一家陪伴,其辛苦、操劳、付出,可想而知,四弟及弟媳都默默地承担了。尤其弟媳许立华,操心费力,不离左右,从不叫苦叫累,我们从外地回去,他们总是高兴地迎来送往,并轻松地汇报老母亲的日常生活,从来没有分担、轮换侍候老人的要求,使我们每次“回家看看”都非常欣慰,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真诚啊!等老人过世了,我们兄妹坐在一起,几句话就把遗产处分了。有人说,我这个当大哥的,会当,当的好,说到底,还是家风家教管根本、管长远,家庭和谐什么事都好办!
品学兼优的儿孙
我们的儿孙们,也传承了老一辈的家风家教,他们都从小养成了好学上进的品质,当学生品学兼优,参加工作,努力奋斗,大都也是早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在机关工作的成了县、区的中层;当老师的成了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在院校科研单位工作的,成了硕士、博士、导师;在企业干的也有的成了业务骨干。
比较优秀的是我妹妹的女儿吴一冰,高挑白皙,温文尔雅,戴一付眼镜,其学生时代,举手投足就像个学者。她的特点是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班里中等水平。节假日休息时间,很少回家,也从不逛街乱跑。在邢台一中她们的教室里,只要有几个坚持学习的学生,准有吴一冰。老伴每次去学校参加家长会,很少能听到老师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是属于那种很自觉,好管理,爱学习,好共事,团结同学,尊重老师,比较随和的学生。三年高中读下来,高考成绩高出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10多分,被河北医科大学药学系录取。四年学士毕业,直读硕士,毕业后留校,接着又读了博士,现在己经带研究生成导师了。
再下一辈儿,我的孙子、外孙在读大学期间就入了党,还都是学生干部,时时事事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他们的思想追求、品行作派也非常像鲁家的人,实际上是遗传了家族的基因,继承了祖训家风,他们在成才的路上先成人,同时也就有了老一辈人的影子: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