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七十三
作者:康金印 主播:月亮泉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九)子罕21—25章。
21.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译文:先生说:“庄稼出苗却不开花的情况有吗?开花却不结果实的情况有吗?”
点评:本章以“苗秀、实”设喻,教育人做事应有始有终,开花结果。人们常把孩子比喻成“幼苗”,把老师比喻成“园丁”,帮助孩子完成“开花、结果”两个过程。这是孔子对教育使命的认识,真让人叹服。颜回40岁早亡,一生只学习,没做官、没做事,没“结果”汉唐学者认为此章是孔子为颜回短命而发。《论语钩沉》的作者认为,这位名师的高徒因为没有创造性而无成果,今之青少年应引以为鉴。

22.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译文:先生说:“后生可畏。怎么能知道这些后生不如现在的我们呢?如果四十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这种人也就不足畏惧了。”点评:本章以“后生可畏”,四十、五十无闻“不足畏”,激励人趁年轻奋进,别等“老大徒伤悲”。为何四十以后“无闻”就不足畏呢?有个小故事有利理解:一个人算命,他说四十岁以前混得不好,问以后日子能变好不。先生说:“你四十以后依然过不好。”他不理解,先生解释说:“因为你已习惯原来的生活方式,四十岁以后,人已定型,不好改坏习惯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要趁年轻学习、改过、创业,不重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覆辙。上述年龄规律是就一般而言的,“大器晚成”的人虽少,但也不是一个没有,已过五十而不闻者,还可以再拼搏一次。荀子就是五十岁才开始游学,终成战国时代有名的学者的。年轻人应把“后生可畏”作为振奋自己上进的座右铭,老年人应把它作为激励自己不服老的座右铭。

23.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译文:先生说:“按格言对人批评的话,能不听从吗?光听不行,改了毛病才算高贵;谦和婉转及赞扬的话,听了能不愉快吗?光愉快不行,能从中分析出道理才算高贵。光愉快而分析不出道理,光听从而不改过,我不知对他该怎么办!”
点评:本章孔子警告已明法语(格言)却不改过、愉快接受谦婉相劝仍不改过的人,尽快清醒过来,迅速改错,不然你将陷入不可救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均不听,还在劝,可见孔子责任心有多重。钱穆老人曾说:“人而学在己。人总善教,己不善学,则教者亦无如之何。”教育不是万能的。教是外部条件,学是内部动因,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才能取得成功。奉劝总无长进的人,不要总责怪别人教不好你了,还是从主观上树上进之志吧!

2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先生说:“三军虽众却可夺走他们的主帅,一个单人却不可夺走他的志向。”点评:本章孔子劝人立不可夺之志。“志”对人的重要,已被古往今来的无数功成名就者所证明。有志者,事竟成。这是一句激励人闯急流、过险滩的千古名言。有人说本章是《论语》中最大气的一句话。“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在狱中,曾以本章自勉。新儒三圣之一的梁漱溟“文革”中挨批斗,也曾以它自勉。25子曰:“衣(义)敝缊(运)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至)不求,何用不臧(脏)?’”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先生说:“穿破棉袍与穿狐貉皮袍的人一起站着,却不觉得羞耻的人,大约只有仲由啊!《诗经》里说‘不嫉妒、不贪求的人,用他干什么不好呢?’”子路表示要终生常念这两句诗。先生说:“这两句话所讲的道,又凭什么足以算好呢?(凭它利于行,如把它束之高阁,将毫无用处。)”点评:本章说上进要不怕艰苦、不慕虚荣、不妒不贪、把好道落实在行动上。本章先肯定子路已做到的,后激励他继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