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和外婆生前没有儿子。外公去世已将近五十年了,外婆去世少说也有二十五年了。母亲一共姊妹三个,母亲是老大,还有二姨和小姨。现在,连年龄比母亲小的二姨和小姨,也都先后离我们而去了。当年外婆家那处阔大的老宅也早已变换了主人。也因而,“外婆家”,这一温馨的所在,也就自然成了我内心深处的一间小屋,让我不时想起它。
外婆家所居住的南留村,现有户籍人口三千多人,是白杨镇较大的一个村子。解放前,这里曾是宜南县政府的驻地。在村子东边叫古城的地方,还考古发掘出了陆浑戎国的遗址。

我们居住的村子较小,叫王村,在南留村正北三里地的位置。当我三四岁的时候,经常会随母亲到外婆家去,跨过村子南边的河滩,不足二十分钟,我们就能赶到外婆家。因为母亲忙,我还经常会被她留在外婆家里小住,每次住上十天半月那是常有的事。现在,每当忆起童年的往事,我总感觉发生在我家我们村里的事,我能记住的少之又少,但发生在南留村外婆家的事,我能记住的却很多。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事在我脑海里却是愈发的清晰了。
今读南朝梁代王籍《入若邪溪》一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句子。我对蝉鸣最深刻的记忆当属小时候住外婆家的体验了。那时树木繁多,每到夏季的中午,村子里蝉的鸣叫声一浪高过一浪。大人们都在午休了,惟小孩子们总会在家门前的水渠边戏水。我还常常和外婆家邻居家的孩子们,爬上离家不远的寨墙上玩耍。寨墙高大厚实,上面长有各种的树木。记忆中榆树居多,也因此寨墙上蝉的鸣叫最为响亮。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会用一根较长的竹竿,缠上从马尾巴上拽掉的马鬃,去捕捉潜伏在树枝上的鸣蝉。与此同时,在后来观看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时,但凡涉及到寨墙一类的文字或画面,我也总会想起南留村东北边、外婆家附近的那段小山一样的寨墙来。只可惜,这段寨墙后被人一锨一锹慢慢蚕食殆尽,后来又居然在这里建起了一大排的民居。

那个时候,土地属于集体,我也经常会随外婆到地里去分玉米,分红薯。虽然有时跑去南坡上离家好几里远的地方,但从没感觉到远。在那时,这样的事情完全是一种乐趣。最令我难忘的事是隔天到村外菜园子里分菜这件事。每次随外婆走进菜园,我总会被那些新鲜的蔬菜所吸引。当然在这里,黄瓜、番茄任我吃个够。至今,我还怀念那时候人们把黄瓜泡在水缸里的情景,那样捞出的黄瓜吃起来清脆爽口,让人倍感精神。而现在的黄瓜咋也吃不出这样的味道?至今难忘小时候在外婆家吃黄瓜的事情。
外婆家的宅院座南向北,前后两进。前边是外婆家,后进住着二婆一家,二婆家共有六个孩子,我有四个叔伯舅舅,两个叔伯姨。外婆家的大门是大车门,门是木制的,但比现在多数人家的大铁门还要大。在外婆家小住的日子里,我经常会在大门边上的石墩上玩泥巴,耍小昆虫什么的。外婆家东邻的是生产队的一个牛院,专供喂养牛马。晚上夜深人静时,隔墙能听到牛马吃草时的咀嚼声、铁蹄撞击地面的声音,还有它们脖子上的铃铛的撞击声。

我对外婆家里的两棵大树的记忆特别深。一棵是长在院内靠近东墙边的香椿树。这棵香椿树长得很高大,每年春季发芽时节,外婆和二姨、小姨们都会用带上镰刀的竹竿,从上面采下许多嫩枝嫩叶来。这些香椿叶无论和大蒜放在一起捣成蒜泥当作调料,还是和鸡蛋搅拌后炒着吃,都是极好的菜肴。至今,每当想在外婆家吃香椿菜的情景,口中的涎水禁不住就会流出来的。
另一棵令我难忘的树木就是外婆家大车门前的那棵高大的皂荚树了。它高大且粗壮,树上长有很多刺芥,威武的俨然是一位将军。每到夏末初秋的时候,我常在树下仰起头,透过密密的树叶观望那一串串的皂荚来。它们那可爱的样子,曾给了我幼小的心灵太多的遐想!等秋天树叶落光,树上挂满了深褐色的皂荚,那又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那个时候化工类的洗衣粉、洗衣液在农村还不曾见到,外婆家的左邻右舍都会将这些皂荚捣碎用来洗涤衣服。现在想来,这又该是多么环保的洗涤用品啊!

童年时代在外婆家居住的日子,逢年过节村子里经常都要唱戏。那时南留村的戏院在当街靠中间的位置,也是座南朝北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院落了,可以容纳几千人来看戏。因外婆家在北边的街道,每次去看戏,都要从外婆家西侧的一个小胡同穿过。这个小胡洞长度将近300米,宽度不足两米,左右两侧均为居民宅院。那个时候,这小胡同在南留村是十分有名的。因其狭窄,这里不能过车辆和牲畜,单是过人的一个便捷通道而已。那时候或看戏或玩耍,晚上的时候我没少从那里经过,没有灯光,胡同黑灯瞎火,没有他人的时候,走在里边会让你十分地害怕。那时在剧院看戏,因年龄小,我从不去关注每出戏的剧情,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卖小吃、卖玩具的摊位上了。吸引我注意力的还有那些上到左右两侧房顶上看戏的人们。现在每当读到鲁迅的《社戏》一文,自然总会想到小时候在外婆家看戏的往事,不一样的童年,相仿的经历,每每让我感同身受,情不能自抑。

小时候在外婆家居住,我还有一个经常去到的地方,那就是南留初中学校了。南留村因人口较多,办学规模也较大,附近三里五村的初中学生都会来这里上学。当时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的很紧密。印象中,南留学校的校办酿酒厂还是很有名气的。
那时,学校注重德智体的全面教育。我虽然年龄还很小,但因经常在校园玩耍,我不自觉地听会了“文革”时期流行的几首著名的歌曲,如《大海航行靠舵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等。它们都是创作及流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歌曲。歌曲的音调激昂,歌词激烈,充满斗争意味。后者的歌词这样写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就是好,就是好。马列主义大普及,上层建筑红旗飘。革命大字报(嘿),烈火遍地烧,胜利凯歌冲云霄。七亿人民团结战斗,红色江山牢又牢。”

后来随着文革的结束,这些歌曲也就不再传唱了。但直到现在,我还能哼唱出开头的几句歌词来,这全是因了当时听得太多的缘故。当年我经常在教室外边听唱歌,至今连那位老师的长相和教歌时的手势、声音,我都还记忆犹新。现在再打听这位音乐老师的名字,熟悉他的人告诉我说,他叫郭富星,至今已去世有很多年了。
现在回想童年时代,那个时候的政治气候可以说是风云突变,但我童年的天空却是湛蓝的,是阳光普照的。在外婆家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得到了外婆和二姨、小姨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
今天谨以此文致敬我的童年,还有那早已不复存在的——“外婆家”!

作者简介:刘志敏,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网络作品50余篇,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乡礼赞”。

主播简介:玉华,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教师,热爱本职。业余喜爱诵读、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传播生活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