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作者:张国政

我的老家卡拉店屯紧靠松花江边,距松原一桥南岸桥头左侧不到一百米,与江北岸的扶余县隔江相望。在松原市沒成立之前属前郭县前郭镇公社管瞎,现已成为松原市的一个经济开发区。没修大桥前,从卡拉店屯江南岸到江北岸的扶余县城需要经过四道江,靠近南岸的三道江都不宽,每道江面大约只有一百米左右。靠近北岸扶余县一侧的第四道江为主江,江面大约三百米左右,水深流急,特别是靠近江北船口和修船厂附近,有几个大青囗,整个冬季都不结冰。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每道江中都有一座江心岛,岛上茫茫的野草和茂密的柳条林一眼望不到边。

江通的柳条林是何时形成的,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已无从考取。有的说自从有了松花江就有了江通的柳条林,也有的说是先有了柳条林而后才形成的松花江。不管怎么说,江通的柳条林都是民族历史的一个古老见证和传承。当年,它即是松嫩平原上的一道炫丽风景线,又是乡亲们创收的一项副业。江通的柳条品种主要以红柳为主,夹杂有部分绿柳和灰柳。每年一到春季柳条发芽前夕或秋季上冻前两季,生产队就组织社员按照公社分配的范围到通里去割柳条。然后将一部分柳条脱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撸白条,阴干后卖给柳编厂,创得额外现金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

冬季的江通柳条林也独有一番风味,如果赶上不平茬的年份,一墩墩的柳条群连成一片,这时的柳条叶已全部脱落,远远看去红彤彤的一片,同太阳刚刚升起时的江边的早霞融为一体,把整个江通衬托成仙境一般。 封江后,一场大雪把江通变成了粉妆玉砌雪白的世界,早晨的雾松挂在一根根的柳条枝上,仿佛挂滿了银条,千姿百态,型状各异。草地上也披上了银装,深深地吸上一口清新的空气,更加让人心旷神怡。

每年一到这时,也是我最高兴和最盼望的季节了。因为我可以自由自在地越过江通,鞋底系上小冰掌或带上自做的小爬犁,连玩带走一会工夫就到江北了。
我经常去江北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三姨和我大姐、二姐家都在扶余县城内居住,尤其是三姨家,老俩口都是出了名的理发匠,在扶余县城中心街道旁开了个理发馆,当时在扶余县街里是最大的一家,生活条件好。公私合营后,店内又增加了七八名理发师,光理发用的那种老式轮椅就有十多把,我当兵之前“剪头”都让三姨包下了。一进理发店,就听那十多位理发师咔嚓咔嚓剪刀声,在磨刀布上啪啪啪的背刀声,真的好象一部交响曲。剪完头后,到街里溜达一圈,中午在到三姨或姐姐家混顿大米饭吃。那时城里细粮多,农村很长时间也吃不上一顿细粮,肚子里没油水,我一口气可吃上四碗大米饭,还是干吃不饱,有时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在吃了。

冬天下过大雪后的江通柳条林也是非常有生机的,各种野生动物很多,如狼、狐狸、野兔、山鸡等在柳条林经常出沒。那时野生动物保护法还没有出台,捕捉野物也不受限制,所以有些人便在柳林里顺着野兔或山野鸡经常走过的印迹或经常觅食的地点,用细钢絲做成套子,或埋上对夹(一种脚踏夹),待野兔或山鸡经过时捕获。
我们那时小,比较淘气,有时几个小伙伴就专门到柳条通去寻找别人设下的夹子或捕捉到的猎物。偶尔也能捡到别人捉到的野兔或山鸡。

记得有一次我和二弟从扶余回来,顺便又到柳条林里寻猎物,突然我的鞋踩在了别人埋下的对夹上,只听拍的一声,我的翻毛大头鞋被死死的夹住了。还好,我这双大头鞋是我当空军复员的大姐夫送给我的,又硬又结实,没有伤着脚。我和二弟用了好大的劲才把夹子掰开,把我的鞋拿了出来。一气之下,我把固定夹子的铁链从树根处解下,连同夹子一起拿起就走。就在这时,忽然回头一看,只见不远处有一个人向我们这边跑来,我俩一看不好,这是让下夹子的人发现了,机械式的反映驱使我俩回身便跑。只听后面追赶的人边追边骂:“小兔崽子,你穿兔子鞋拉?你给我站住!”我俩这时哪还顾得这些,早吓得魂都飞了,越跑越快,也顾不得脚下尖尖的遍地的柳条茬,一会工夫便消失在树林中。到家一看,鞋被扎破了好几个洞,真心疼啊。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回老家时和二弟唠起此事还都捧腹大笑呢。

冬季的江通,如果赶上冒烟雪(也称白毛风),那是相当可怕的,每道江都是一个大风口,狂风卷着雪花顺着江通咆哮而过,脚下是一股股雪浪,吹得人睁不开眼,根本分辩不清方向,如果赶上这样的天气过江是非常危险的。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也是下暴风雪,前郭县有一个人喝完酒,晚饭后从江北往江南返,傍晚可能被刮迷失了方向,第二天人们发现被冻死在二道江边的砬子根下,双手都抓破了皮也沒有爬上江心岛。

回想起来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如今那几道江已经基本断流,江通的柳条林大多已经不见踪迹,柳条林变成了玉米地。国堤与民堤之间那大片湿地有的盖起了高楼,有的变成了油田的采油区,一个个抽油的嗑头机在那不紧不慢地上下运动着。不涨大水时只有靠近江北岸的第四道江还能显现出过去老江的模样。

两岸的江边都修起了沿江公园,供市民们修闲娱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松原市区的松花江上已建起了三座大桥,一座比一座宏伟漂亮,更加方便了松原市江南江北两岸老百姓和车辆的出行,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是一件值得可贺的事情。我在想,如果哪一天那些消失了的江心岛,那些消失了的柳树林,那些消失了的湿地在得以恢复,到那时又该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作者:张国政
插图:选自网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2021.12.7日大雪

作者张国政简介:
祖籍河北,生于吉林松原,军人出身。在团至军各级装备技术指挥机关任职多年。后转业到地方金融系统工作直至退休。
兴趣广泛,尤爱好文学作品。在部队期间撰写的《关于野战条件下坦克抢救抢修》的技术保障论文,曾获全军和军区优秀论文奖。在军报和地方报刊、网络文化平台发表过数百篇诗词及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