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雀
冯骥才
这种褐色、带斑点、乌黑的尖嘴小鸟,为什么要在城市里落居为生,我想,一定有个生动并颇含哲理意味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只能虚构了。这是群精明的家伙。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老家贼”。它们几千年来生活在人间,精明成了它们必备的本领。你看,所有麻雀不都是这样吗?春去秋来的候鸟黄莺儿,每每经过城市就有一批成了人们晚间酒桌上的一碟新鲜的佳肴,麻雀却在人间活下来。

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间透明的网等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日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山墙中间,脱落掉了两块砖的洞眼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

它们不仅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大多数鸟儿都习惯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徕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钻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它们从来不肯在镀银的鸟架上稍息片刻。如果捉它一只,拴上绳子,它就要朝着明亮的窗子,一边叫,一边胡乱扑飞,飞累了,就倒垂下来,像一个秤砣,还张着嘴喘气。第二天早上,它己经伸直腿,闭上眼睛死掉了。它没有任何可驯服性,因此,它不是家禽。


作者简介
原籍浙江兹溪,生于天津,从小爱好文学、美术、音乐。高中毕业后当过专业蓝球运动员和工人、推销员。1974年曾在天津工艺美术工人大学教国画和文艺理论。
1978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著),作品历史画面丰富,情节曲折,富有民族特色。后来又以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等作品赢得读者喜爱。《雕花烟斗》刻画了两个不同的灵魂——画家的世俗与花农的纯朴高尚,笔调深沉清醇?,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啊》展示了“文革”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善于在刻画任务灵魂的同时,给作品创作总体气氛,使读者更好的感受时代,理解人物。作品笔法简练,语言生动。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


诵读老师
清雅,孙夕雅,公益朗读者。曾任政法节目主持人,业余担任中国诗歌春晚新沂会场执行导演。多篇诵读文章在各大平台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