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88)一一理性看待中西医
文:杨忠敏
外行人论说专业性问题,难免有点牵强附会的味道,更多以不知为有知,尤见缺乏自知之明。这难免愚人说蠢话,露怯不说,更漏馅。
可网上这个话题很热,而且热得冷不下去。有见于此,似乎说点想法也无妨。
一、中医是经验医学,华夏人种从智人开始,就朦朦胧胧意识到天侯地势对人的影响。天地人三才之论,就关注到三者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把病态病理与季节交替、气候变化和一方水土联系起来,因时因地因人而去追究病因。
西医是试验医学,它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在试验室里依托放大镜、显微镜和解剖刀,以及近代兴起的理化微生物学,进入了精细化精准化的科学领域。西医最大特点就是在此论此、就此论此,直及病灶、不及旁类。该割的割,该切的切,该换的换,尽其所能,不及其余。
二、中医治疗讲究据因施治,重在医根,治本为主,标本兼治。因而,一人一方,因人施治,因病设方,适时调剂,多方协力,以竟全功。
西医就病论病,讲究定向治疗,靶向用药。越是精准,越见医术精湛,也就发展出切肝切胃,换心换肺之内医学奇迹。
当五臟六腑出现不可逆变病,中医认为是生命体征近于终结,而西医以置换去延续。尤其象断指再植医术,中医望尘莫及。
三、遵命而循道,着眼于人的健康。在自然之道中寻生命之源,防患于未然,从衣食住行,季换节变之中寻求人类健身之方,健康之术。
西医紧盯人生之道,动用科研前沿成果,启用最直接最简捷最有效的手段,去为人续命。如打开头颅,切除病灶,维护住生命体征,即为医疗成功。植物人的意义,见证着西医的理念,见证着生命存在的另外一种形式。
中西医的本质区别:中医为保健医学,西医为续命医疗。
四、不同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医疗理念,不同的经济形态追求不同的医疗效益。中西医疗鸿沟,有人在回填,有人在挖掘,这就是利益交割。这与科学没毛钱的关系,硬要扯,可以扯上政治!
万代千古,中医治病服药。未曾有过任何一位医生,叮嘱病人需终生服药。用药的节俭和节制,中医为是。
西医术后用药,出现了许许多多新名词,如抗排异反应的,巩固疗效的,辅助恢复的……许多慢性病须终生用药。这样,一种病就培养出一批十分稳定的消费者。如三高病要求不可停药云云,这是消费领域绝无仅有的一种怪现象现象。西医培养出的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创造着经济领域的神话。
西药遭资本绑架,出身使然,命运使然。但愿它要走得不要离人性太远。中医不必倚老卖老,借助科学,借鑑西医,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老人家倡导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药结合"医疗方针,显示出一代大政治家的眼光和智慧。如此点拨,算得上是尽善尽美了。
作者介绍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