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名人咏香泉寺
香泉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王范北边闯王坡下。寺院始建于唐代811-814年,背靠延寿,面对熊耳,居高临下,虎视洛河,气势雄伟。寺内有一古泉,清凉甘甜,名曰“香泉”。寺因泉而得名。
香泉寺为洛宁历史上创建较早的佛教文化胜地之一。香泉水甘甜纯冽,成为永宁古八景之一,寺名就是因之而来。(永宁古八景:洛浦晴舟、金门竹韵、凤翼秋风、龙头夜雨、玄沪灵书、峣巅仙迹、大观胜概、香泉雨霁)。

香泉寺规模宏大,殿台楼阁、碑刻、坊塔、佛雕无所不有,蔚为壮观。寺以山势分为上下二寺。

下寺有稠禅师殿,玉皇阁、大雄宝殿、菩萨殿。寺外西侧还建有和尚塔十余座。沿石径向北80米便是上寺。一股清泉从上寺石隙中流出,穿岩越石,飞溅崖畔,泻作瀑布。陡壁如削的山崖,以石径作梯盘曲而上,一座面阔一间,高约4米的石坊矗立山前,坊楼建造十分考究上部有龙形脊兽,额枋、面檐部尽用斗拱、莲草纹纹饰,建造别致。此坊名曰"香泉坊"。

下寺建有水陆堂、白衣殿、水亭台、藏经阁、钟楼;上寺门上有明代万安王朱采轻亲书的"香泉"二字,字大如斗,在明末李闯王攻陷永宁县城时连同寺院被焚。
由于香泉寺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环境优美,自古以来吸引了不少名人到此浏览,题诗留言。
公元(814年),唐元和十年春,大诗人白居易过永宁回东都洛阳,途经永宁受县令卢钊热情接待,并请其到香泉寺观景、饮茶,茶后写诗一首《过永宁》:
村杏野桃繁似雪,行人不醉为谁开。
赖逢山县卢明府,引我花前劝一杯。

顺治已丑进士,历官凤颖道张旋写香泉雨霁:
雨过栖兰若,箫然万虑轻。鼍音喧众壑,幡影动前楹。远树村边合,斜晖鸟外明。更闻寒谷里,丹液可长生。
曾任明吏部验封司郎中,后任清工部左侍郎,刑部、兵部左侍郎张鼎延写“香雨泉霁”:
胜地泉香自地灵,昨霄新雨过禅扃。
湿烟不断潭光白,晴日初高水气青。
汲罢自知同沆瀣,品来何遽让中冷。
松间随意销尘累,鸿渐翻嫌茶有经。
明嘉靖戊子科举人庚子科任栾城知县王家士写“游香泉寺”:其一
延寿山前古柏斜,经风不到即天涯。
林幽遥见鹿岷草,境异曾闻天雨花。
眺远无穷堪作赋,谈空得趣倦还家。
山僧饮我香泉水,绝胜琼浆泛紫霞。

其二
为爱清幽坐日斜,诗囊酒盏是生涯。
欲教白日能飞錫,不向元都学种花。
赋就扫苔题梵壁,兴来抌石醉僧家。
香泉水润堪延寿,何用餐余五色霞。
清乾隆时期,曾任永宁知县的单履成在《永宁竹枝词十首》第六首中写道:
香泉寺里乱乌啼,王范街道市早齐。
游罢归来斜日暮,恰担新水到城西。
戊申季夏偕同年王宾远饮香泉绝句四首《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许勉时署永篆
一
延寿山前水一湾,松风炉火爱萧闲。
纷纷肉食还堪鄙,何似余香沁齿间。
二
饮水依然守素风,此泉香共此心同。
始知臭味由来别,逐臭人偏占海东。
三
二崤视事刚三月,料量文书早放衙。
半日句留言此水,携来好友共烹茶。
四
恨不移来龙井旁,雨前汲取试旗枪。
浊醪饶有千钟乐,却恐输伊一味香。
民国三年永宁知县车云写“香泉雨霁”:
香泉胜境擅清幽,一雨新晴景更稠。
松竹满林光欲泄,涧溪飞瀑水争流。
山明延寿朝暾上,亭露大观宿雾收,
安得花前邀白傅,洛西风趣共勾留。



香泉寺在抗战时的1942年遭到战乱破坏严重,文革破四旧又遭到毁灭性破坏。现今的香泉寺是众香客信徒捐资捐物重新修复的。有上殿三间,下殿三间,重新塑妆了佛像。院内有石碑一通,竖立在殿前。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信徒前来叩拜,祈祷。祝愿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