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北高塬与河南河北
文/高塬
我说的渭北高塬,指的是渭河北坡上的高塬,塬上自西向东,依次居住着陈仓、凤翔、岐山、眉县、扶风县和杨凌区的村民,台地向北东西展开,平坦一段,下了沟坎又平坦一段。这样的地形,东西道路基本维持旧貌,只修了一条法门寺至周公庙的旅游专线;南北交通更难改观。城际铁路勘察设计时,我的外甥参与其中,发来他们先后在北坡和午井后洼、四户村油菜地里踏雪勘察的照片,附言说铁路自北坡钻洞,以30%的坡度上塬,至午井后洼与四户之间钻出地面。为在此设站的讨论中,我投票支持并留言说明理由。因为渭北的公路太少了,南北交通除法汤旅游线外,现代公路几乎为零
“要得富,先修路”,北塬上的人深谙此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修路捡拾完了北坡上的石头,拉回家砸碎铺路基。我家在北塬上,工作在眉县,塬上塬下,渭河南北常常跨越;每每路过渭河南以至于秦岭北麓,看到此处的公路东西南北纵横交错,就想起渭河以北、尤其是渭北高塬上的交通状况,那真是千差万别,恍若两世。身处渭河南,应该知足享福了,东西南北路路通,物流人流信息流,坐在家门口不富由不得你;生在渭北高塬上,黄土高坡就是你致富的第一道封锁线,虽然道路硬化了,弯弯曲曲绕沟而上,陡处拐弯提心吊胆;少而狭仄的道路,你不慢行由不得你;你即是再勤劳,凭种粮食想赶上渭河南的人是不可能的。必须背井离乡搞建筑工程,才能盖起楼房;加之渭河南的周至、眉县早就种植猕猴桃,家家自己给自己“农转非” 户户吃商品粮,而包括我的家乡在内,高塬上至今种粮开面粉厂,为富得流油的渭河南的人民 解决温饱问题。这一是因为观念问题。2012年4月,我从绛帐路过,那里路两边还是粮食,前年路过才见到 零星的猕猴桃树;1991年三秋 过后,眉县三级干部参观绛帐牛蹄村麦田,眉县渭河南几个村书记窃窃私语:麦田平展展,种的好是好,就是不顶啥,哪有栽苹果卖钱多。他们啥卖钱多就种啥,栽辣椒、苗木、苹果后,大面积种植猕猴桃,可见渭河南人还是聪明。二是灌溉条件所限。1992年秋,我在汤峪社教,尖嘴石村书记对我说,一棵苹果树一年卖苹果100元,你回去赶紧栽树去。我一想那干旱的高塬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社教结束前一天,乡干部陪同我参观钟吕坪,坐在山上俯瞰尖嘴石田野,冬季果树落叶后,那沟沟坎坎光秃秃的,只有村民楼房林立。可见,观念、交通、水利条件才是农民致富的内外因素。高塬上虽然土地平坦,土层肥厚,但在目前的粮价和国家种粮补贴政策条件下,种粮吃饱饭可以,靠他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只要抓住水利、交通和人的观念这三个关键因素,就可以“四两拨千斤”,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