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二溜子
魏淑慧/甘肃
有一种人现在说了别人不相信,遇见了确实很气人!
以前看过好多小说,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农村生活的风土人情,还有一种人就是村里得二溜子,光棍儿汉,可是也只限于小说和电视剧里看到过,总以为那是作家杜撰出来的人物,今天却亲眼实实在在的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那是跟朋友去观赏瓦缸川的红土林时,意想不到的遇到了。就这样颠覆了我大半辈子的认知。
瓦缸川是一个非常美丽,富裕,还有着壮观的红土林和美丽的草甸子这样大自然景观的,一派新农村景象的村子。

就在这大好河山富裕美丽的村庄,却还有着那样一个奇葩扶不起的二溜子。朋友说着话,将车子停在了一个废弃的庄院前,说是进去看看这个娃的生活现在怎么样了?我有点纳闷他说的话,正准备问个明白,就见一个三四十岁的,给人感觉有点儿磕碜,却又满脸镌刻着风霜岁月痕迹,红脸粗肤的男人,两手插兜摆着八字步的出现在院门前。
在这5月初, 骄阳似火的天气里,就那么扫了一眼, 他却穿着一件绿色的手工编织的菱形花纹毛衣,毛衣上套着一个带帽的羽绒马甲。我正纳闷儿这个季节了,怎么还有这种穿衣打扮?似土非洋,可是看上去他不像是非正常的人啊!接下来听着朋友和他的谈话,我才豁然明朗, 原来是一个 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撩猫逗狗,东家串西家钻,偷鸡摸狗的二溜子。忽然脑海里出现一种典型人物,不正是这种人吗?一些描写五六十年代农民生活的小说里,这样的人物,村子里比比皆是,还有别称叫二溜子或者二愣子,光棍儿,懒汉。
朋友还在口苦婆心的劝解他: “门前这块地这么好,你种点菜或者土豆,该有多好啊!上次都给你叮咛了,怎么现在你看地荒成这个样子了,满院都是荒草,长那么高?”
朋友是一个特别古道热肠又很随和,更乐于助人的人,这几年就已经帮助过他好多次了,年年每次在这里来考察路过,都奉劝他,甚至还带来种子亲自动手帮他种一些农作物,可他各种理由怨天尤人推脱的一干二净,就是怪天怪地不怪自己,还说的振振有词。旁边路过的两个邻人,一个是不屑的眼神瞧着他、用鼻子哼了一声,扭过头一副鄙夷不屑的表情,似嘲笑又似厌恶。另一个笑着打趣:“这人,你给这人说这事,简直……"谈话中才知道这根本就是个扶不起的懒汉二溜子,虽然国家一再的救济帮扶,可他还是村子里最穷的那个,借住着一口窑洞还是别人家废弃的,一个土炕,铺着一条床单,一顶破被,自己占着炕的前半截,靠炕腰的一边被破衣被占着,衣被上潮湿发白毛了。只有他睡的那一坨,滚的精光溜滑,滚出了一个明闪闪的人形卵,其他部位就跟陈年废弃了一样铺满尘土,杂物,政府救济的崭新的被褥就落在炕的一边,而到他的手里已经快要沤烂了。他还在沾沾自喜的给朋友说,他骑着自己的电动车从这个乡串到那个村,串的实在无聊刚才回来的。朋友说怎么不带上自己的妻子,孩子,他却说他一个人多好,没人管自由,想去哪就去哪,再说妻子跟着别人跑了。朋友打趣说:“你听听,这就是人家的家庭婚姻观念,潇洒的很啊!"可旁边的邻居却鄙夷又一股打抱不平的语气说道:“哪里啊?他这样只吃不做,吃了上顿,不管下顿,还把老婆孩子给打跑了。"他却嘿嘿一笑:“要他们有啥用,能干啥?还要给管吃穿……"嗬!听的邻人靠在柴堆上的身子拧了几拧,嘴也撇了几撇,终究把到嘴边的话再没有说出口。
朋友还在苦口婆心的劝他 , 我真不明白政府从吃穿用度到米面油盐,甚至连交通工具都贴心的给救助到了,而在这山清水秀的村子里,出门随便弯腰,动把手,田里山上随便捞一把,都是财富,至于把自己混到这个地步吗?可看他那一副自得其乐的表情,别人又能说什么?怎么帮呢?
想起农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勤劳致富,可是一个人懒到这样的程度,却还把自己穿的人五人六,倘若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社会,他该不会饿死在那个别人废弃的土炕上吧?我真为他那个被打跑的老婆庆幸,庆幸她有了自己正确的选择……

常言说星光不问赶路人,不负时光,不负自己,可是这个穿着看着光鲜,生活却如此不堪的人,他在追求什么呢?

魏淑慧,甘肃省庆阳市西峰人,70后, 喜欢游览山水,喜欢自然风光,喜欢用最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