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七十八
作者:康金印 主播:平凡
《乡党》13至17章
13.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译文:国君赏给熟食,一定放正席子坐下先尝尝:国君赏给腥味生食,一定加工熟了先献给祖先;国君赏给活物,一定养起它,在旁陪君吃饭,国君在饭前祭先食(发明食物的神)时,自己先尝一尝米饭(不尝菜)。先生病了,国君去看他,他头朝东躺着,身上盖着朝服,还拖着大带子。(还像上朝的样子。)国君召先生去,他不等驾好马车,就急着步行先去了。
点评:本章从多方面写孔子在下边没人监督情况下如何自觉守敬君礼。

14.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译文:朋友死了,没有能回去的地方。先生说:“到我家行殡葬礼!”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先生不行拜谢礼。
点评:本章写孔子对友之礼。代办丧事,其义可嘉。送车马不拜,显其轻财:送祭肉却拜,显其重孝。南怀瑾说:“侠义的‘义’字,在世界各种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只有我们中国文化讲侠义、义气。这是对朋友的一种精神,为朋友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论语别裁》758页)本章孔子所讲的“义”,在《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更得到形象诠释。“义”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

15.寝不尸,居不客。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贩)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译文:先生睡觉不像尸身那样直挺挺仰卧着,平常在家不像做客那样重容貌、坐姿等。先生见穿重孝服的,即使那人是亲热的熟人,也必定变成哀怜的脸色:见穿轻孝服的和眼瞎的,虽然是常在一起的,也必定以庄敬容貌对待他们。在车上见穿孝服和戎装的人,先生手按车轼恭敬他们,同样恭敬背着丧服卖货的人。有人设盛宴请先生,先生必定改变脸色站起致谢。有迅雷、烈风,先生也变成敬天的脸色。
点评:本章写孔子寝居见闻之礼,显示他谨、仁、敬、恭等品格,体现出他在处处践行礼。

1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译文:上车后,必定立正拉着防倒的绳索。在车上不回头往里边看,不很快地大声说话,不用手乱指(以防影响行车安全)。
点评:本章以孔子车上行动显出孔子谨慎稳重的性格,这也是一个儒者应守之礼。
1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译文:鸟见人脸色不善、四围色势有异就飞起来了,飞翔一会儿后见好地方落到一起。先生说:“山梁上的雌鸡,知道时机呀,知道时机啊!”子路朝鸟拱拱手,那雌鸡鸣叫了三声跳起飞开了。
点评:本章以孔子赞鸟知道“时机”,表自身时刻关心时机是否有利自己行道。《论语钩沉》认为这是一首诗,写于周游列国初期,与《子路》中“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差不多同时期。曹操曾说“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孔子此时投身政治,正有此心境,所以敏感于鸟的举动。
《乡党》要点提示本篇宋朱熹原分成1章17节。《四书白话解说》承继了这一分法。本书对其节进行微调,为了与其他篇体例一致,并把“节"改称“章”。
作为孔子的学生,体察孔子的一言一行所展示的礼仪细节,记下来供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后人学圣人,不必在言语相貌上模仿,况且时个代不同了,礼法大变了,模仿也不适用于今了。
另外,学圣人应“超以相外”,只从声音相貌上学,易成假道学、伪君子。中国有句俗话“礼多人不怪”,但也应适可而止。时刻不忘自己身份、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忘尊人和自谦,是学礼者应特别注意的。
本篇有部分章可借鉴内容较多,具体内容可见章后点评,如前6及8.10、12、15章,谈及言谈、仪态、寝居、宴饮之礼:第8、9、10章谈及乘坐之礼:第11、14章谈及交友之礼。习近平主席视察山东时,山东“人人彬彬有礼”教育学校,汇报了他们在中华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做法。山东给我们带了个好头,我们也应在礼仪学习上勇于探索实践,如旅行社、旅游学校、宾馆,都可以变成礼仪普及大课堂。
据《公共关系报》介绍,上海松江县春申村出现“农民请教授讲礼仪课"的新风尚。这是富起来的农民的新需求。这个培训班讲授的内容有外在美与内在美、第一印象、艺术色彩学、市场经济与社交攻关语言、服装艺术、美容等。授课人是上海戏剧学院戴平教授等人。参加培训班后,村干部和村办企业人员服饰、仪表、待人接物、言语交际等方面,都有长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