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山三苏”中江的文化名片
姜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杰,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亮点。中江县广福镇坐落在罗桂公路中段,背靠宝峰山,面向玉江河,是一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古镇。这里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是北宋时期“铜山三苏”的故乡,是文人学士寻幽访胜的文化圣地,是诗人画家心驰神往的精神乐土。“铜山三苏”指状元苏易简同他的两个孙子(诗文革新家苏舜钦和草书圣手苏舜元)。家住广福的明代学者王惟贤在《铜陵纪胜碣》中说:“苏易简,国初进士第一,蜀斯文发祥权舆此地。”苏氏祖孙三人,学养深厚、成就非凡,是中江广福这片热土上所孕育出的二十多位声誉卓著的历史人物中最优秀的代表。
“文宗自古出巴蜀”,“铜山三苏”和“眉山三苏”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只不过“前三苏”比“后三苏”要早出仕十多年罢了。他们同为北宋时期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对发展中华优秀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现代人的心目中都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们创作的主攻方向不尽相同,兴趣特长各异,在文学上的建树各有千秋,对后世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后三苏”后来者居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显然比“前三苏”更大。
“铜山三苏”同“眉山三苏”一样,个个才气纵横,人品学问特别优异。他们是中江的荣耀,中江的骄傲。他们流传下来的诗文同书法作品,是无限丰富,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透过古铜山这个窗口,你可以充分领略到铜山历中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果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大力宏扬以“三苏”为代表的铜山历史文化,深入发掘这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把“铜山三苏”打造成中江的文化名片,就能卓有成效地提高青少年一代的文化素养同精神境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促进地方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
要宏扬铜山灿烂的历史文化,打造“前三苏”闪光的文化名片﹐首先得精心选择名片的主题词,准确鲜明地确定名片的中心内容。
在核定中心内容时,应该像给人物词典撰写词条那样,以史料为依据,突出人物的思想轨迹,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文学成就同历史贡献。对“前三苏”可简明扼要地作这样一些介绍:
苏易简(958—996年),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瞻”,太平兴国五年,易简23岁时考中状元;以后举家迁到汴梁(今河南开封),任过礼部尚书,后累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但是,天不假年,易简38岁时就撒手人寰,留下的著作有《续翰林志》及《文房四谱》。宋太宗赵光义很看重苏易简的才气,曾用煌煌御笔赋诗赠易简。其诗曰:“少年盛世兮为词臣,往古来今兮有几人,首书文章兮居翰林,儒名善守兮会缘寅”。
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魁伟”,为人清介耿直,他是宋代诗文革新的先驱,在诗坛上同梅尧臣并驾齐驱,是很有影响的诗人。《宋史》说他“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游。”当时的人称赞他“挽杨刘之颓波,导欧苏之前驱”。他不仅诗文写得漂亮,书法也美妙绝伦,别有韵致。宋人刘克庄评价他“二苏草圣,独步本朝”。
苏舜元(1006—1054年)号才翁,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为人重气节,善草书,张舜民其所著《画墁录》中评价说:“本朝草圣,少得人知名者舜元”苏东坡在评价舜元草书时说:“才翁草书真迹,当为历世之宝”。苏舜元的声誉光照中国书法史。舜元的著作有《才翁集》一部。
从上面介绍可以知道中江人文荟卒,英雄辈出,既是“状元、贤臣诗礼地”,但同时又是“英雄、烈士义勇帮”。中江在对外宣传时究竟应该突出什么?应该以什么作名片?值得慎重考虑。我认为对于中江的宣传定位,应该双管齐下,文武并重。既要一如既往地宣传英雄故乡,更要加大力度宣传状元故里。要知道,文武不能偏废,武功必须配上文治,武略应该辅以文韬,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国泰民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只有文武结合,双向推进才能相映生辉、相互补充,做到两全其美,各展所长。把“凯歌百代”同翰墨飘香融合在一起,就能做到珠联璧合,双峰并峙,我们追求同企盼的就是这种二水分流的效果。
把“铜山三苏”打造成中江的文化名片,广福行动最坚决。长期以来,宏扬铜山历史文化,大力民展旅游事业,早就是镇上几届领导班子共同的心愿。现任领导下决心要尽一切努力打开三苏文化这个窗口,向游人展示广福地区极其丰富的文化宝藏。在中江县委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精心制定了《铜山文化遗址保护同发展规划》,紧接着又同县文化优育旅游局一起共同编写了铜山文化遗迹宣传册《铜山新韵》。这是有远见卓识的睿智之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按照这个目标坚持发展下去,就能提升广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能提升广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欣逢盛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人文教化,“铜山三苏”文化的开发利用,有了最合适的条件。发展铜山旅游大有文章可做。据此,我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即把“铜山三苏”作为文化载体,深人发展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精心走活文化这盘棋,把这张名片做美做精,使之魅力四射,人人喜爱,个个欣赏,千秋万代,永放光芒。把如诗如画的铜山风景区倾力打造成能给人以极大审美愉悦、人文教化的全新的风景区,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让“铜山文化”之花遍地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