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常引-巅峰使命圆梦珠峰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 (上海)
2022年5月4日12时46分,新华社网、央视网直播:13名中科院科考登顶队员,在世界极顶海拔8830米的珠穆朗玛峰顶,成功架设了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完成了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峰顶科考综合任务。

本次科考为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极高海拔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从海拔5200米到8830米搭建了8个气象站,其中4个在海拔7000米以上,实现了珠峰完整的海拔气象梯度观测。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亦开创了世界极顶人类系统测试考察学科的先河。

综合新华社网、央视网消息,5月4日清晨,“扎西德勒!”“天公作美!”看到从前方传回的登顶画面,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里气氛欢腾。而有这么一小波人,他们在欢呼过后,迅速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为科考登山队员回撤提供气象保障。

他们是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等单位组成的“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影响分队”(以下简称“分队”),也是承担此次珠峰科考气象保障任务的权威专家团队。

分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马耀明介绍,这次团队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利用无线电探空系统、激光测风雷达、微波辐射计等高科技设备开展大气垂直探测;二是基于上述观测仪器得到的实时观测数据,开展极端天气监测与预报,为登山科考队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根据安排,团队每天08时和20时,在珠峰大本营利用无线电探空系统,探测地表到2万米高空的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从5月2日开始,又增加了02时和14时两个时次的加密探空观测,以最大程度掌握珠峰实时天气条件变化,为珠峰冲顶和建站工作提供最新、最近的气象资料。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还在大本营测试了自主研发和组 装的超低温自动气象站,架设了国产微波辐射计开展连续大气垂直温度和湿度观测,开展国产探空仪同球观测试验,可为珠峰地区科学研究工作及国产气象仪器研发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中午12时,登顶前,正在珠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世界上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的登山队员,收到了一份汇集各类气象观测数据,凝聚前方专家和中央气象台、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等后方专家智慧的珠峰综合科考专项预报。专报中,珠峰7000—8000米、8000—9000米各高度层逐6小时的风向、风速、气温、天空状况预报,珠峰大本营逐12小时预报,以及未来一周的天气趋势预报,一目了然。

今天,在世界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完成了冰厚测量和样本采集等任务。接下来,还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三型浮空艇展开高空大气环境综合科学观测等研究。本次科考共有5个科考分队270多名队员参加,这也是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

5月4日中午12时46分,“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队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地球之巅建站、冰雪采样、测量峰顶冰雪厚度,一项项艰巨任务圆满完成。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亦开创了世界极顶人类系统测试考察学科的先河。

笔者在屏幕目不转睛地欣赏了,中科院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地球之巅建站、冰雪采样、测量峰顶冰雪厚度,一项项艰巨任务圆满完成的全程。为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亦开创了世界极顶人类系统测试考察学科的先河,而兴奋鼓舞。并当即形成了《太常引》腹稿为评为纪。
巅峰使命织天罗。
屋脊网银梭。
山圣气云何。
八千八、冰封雪多。
珠晶影里,
险途扑面,
琼路负重跎。
攀顶喜心波。
国旗展、先河学科。
——2022年5月5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