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寻源
李曰明

懂得珍惜,方配拥有。
饮水思源,善莫大焉。
——题记
四月辽南,草长莺飞。
那漫山遍野的草木繁盛,绿肥红瘦,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间。眼中有春光,心中有挚爱。一路春暖花开,兴致盎然。“去大清河寻源”。是友人李嗣学首倡,因疫情,久未成行,疫霾方散,李嗣学、李玉会、李曰明等一行五人,便急不可耐地驱车前去寻源。被疫情禁锢了多日的我们,心凝形释,意气风发,犹如出笼的鸟儿般欢欣雀跃在田间地畴河畔树丛。目极所处,皆是一派春天的景象,大田耕耘播种,大棚藏翠烁玉,大集琳琅满目,大道平坦宽敞。
青山蕴黛,清河含情。桃花、梨花、李花竞相开放,映山红含羞迎宾,野花野草,遍及山峦、阡陌,“野百合也有春天”。
春天背负着一年的生计。
我等也怀揣着一个夙愿:“去大清河寻源”。这是人间最美四月天的最后一个星期里,我们来了!
喜鹊在枝头上喧闹,布谷在田畴上鸣唱,天空似乎被它们的热情感染,朝暾点燃了绚丽,天地河山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给予我们一种温煦和希冀。
昨夜风吹雨骤,今晨天朗气清。
劳作者躬耕田野,播、栽禾苗、药材,只要辛勤耕播,总有收获!
河涧鱼跃,蛙鸣,花红柳绿。
此时,大清河畔,在我们的心中便是流动中的永恒,像母亲般慈爱,我们一生一世难以忘怀。顿时,一种感恩之情,盈满心胸。您用清澈的液体滋润着大地、山川、稼禾,挟裹、传颂着两岸多少英雄故事。
您生生不息,日夜流淌,匍匐行地,不择肥沃,不嫌贫瘠,奔涌向前,流向大海。
大清河,亦称清沙河,元代称柞河,明代称清河,近代称大清河。发源于大石桥市建一镇板长峪村。流经大石桥市和盖州市。在盖州市西海农场分南北两支注入辽东湾,河流全长98.74公里,流域面积1452平方公里。
她是盖州的母亲河,是盖州历史文化的长廊,清河文化始终贯穿着,涵盖着盖州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这里先后出现过很多社会文化名流:于天墀、王庭筠、焦和生、蒋荫棠、王晓岚、沈延毅等在大清河流域民间的影响是巨大的,大清河一条流淌不息的历史文化名河,犹如一块璞玉,被永载于历史的史册中。
寻源的路途是愉悦的。驶过赶马河、大王寨,进入大石桥地界。行及不远,眺见松树村旁有一株大树,急返觅之,近观乃是一株千年古松,据村民介绍,此树龄达一千二百多年,我们由此推算应是宋代年间种植的,因此,我们肃然起敬,献系红布条,又丈量了硕树身围,拍照,祈福,乘兴而去。
行至岭上陡见一碑,于是,大家纷纷下车,只见其碑上书:“秀才岭”,为了沾点文气,我们踊跃前去拍照、合影。又行了数十里,便到了大石桥建一镇板长峪村的魏大岭西坡,即大清河源头。询问了当地村民得知在其山海拔约200米的山坳底处,有一泉眼,往外溢水,长年不涸。源头处,汩汩泉水,涓涓细流。
五月二日上午,风和日丽,祥云缭绕。由李嗣学捐资,偕喻国寨、刘世忠、孙仲志等人前去立碑。石碑正面上书:“大清河源二O二二年四月”背面上书:“盖州人,饮水思源”,碑高500mm,宽300mm,厚125mm。
天时地利,政通人和。吉日吉时,玉碑立讫。
饮水思源,善莫大焉。是为记。
二O二二年五月二日

作者简介:李曰明,辽宁省盖州市文化馆退休干部,盖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曾出版散文集《城南拾旧》、《营口方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