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火炕上的变化看生活
——火炕文化趣谈之一
文 /理念
演播/慧觉
炕席作为人类文明承载者和见证者,炕席文化也有一个演变过程。黄黄的新新的炕席,总是给我一个美好的回忆,我家的炕扒完了,慢慢的干了。爸爸买来了新炕席,新炕席一铺,满屋显得更加的有生机,屋里顿时漂亮很多,更加的让我们兴奋不已,弟弟妹妹都抿起小嘴乐个不停,我和弟弟妹妹们上炕玩耍,欢快的还哼起儿歌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真美丽。”“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我和弟弟妹妹们!欢快的一边跳一边唱着歌,爸爸妈妈看着我们高兴,他们也笑出声来了。

天黑了,我们的小眼睛打起仗来,妈妈赶紧的给我们補炕了,崭新的炕席和那些旧旧的被褥,让我们总是看上去协调。在那艰苦的岁月,换上一套新被褥,那是不可能的。每年发的布票,棉花票,只够给孩子们过年,增添新衣服的。家庭条件好的,也不是年年都能穿上新衣服,家庭人口多的,哪更不用说了,每年轮流给做新衣服,棉衣,棉裤只有拆洗,不够长的接上点布,接的布就什么颜色都有了。有钱没有布票,棉花票也买不到。因为当时没有走后门拖关系的,送钱更不用说。生活物资都是统供统销的,社会消费都是在计划经济管控下。任何人都没有享受有特权,私利。

人人平等,思想大同,都为了大庆油田多打粮,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生活大同,粮食供应,按每人供应花钱。自产蔬菜,按每户平均分配不要钱。住房大同,住的都是公家盖的民房,不花钱。用电大同,用电不花钱。烧石油大同,烧石油不花钱。用水大同,用水不花钱。治病住院大同,吃药打针,住院不花钱。住在大同,享受着大同世界的生活。处处都体现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爸爸妈妈平日里,开始往家里拿用过的水泥袋子,水泥袋子是用深黄色牛皮纸制的,纸质特别的结实。我们那里知道爸爸妈妈是为了糊炕,事先做一些准备工作。这种工艺比较繁杂,首先是要把牛皮纸袋子剪开,把牛皮纸一张一张的,用潮乎乎的毛巾,一张纸一张纸的擦干净,等待着往炕上贴。妈妈用白面打成一盆浆糊,先把炕上的被子拿走,卷起来炕席,用笤帚把炕扫净,用刷子刷上浆糊,把裁剪好的牛皮纸補在刷好浆糊的炕上,一层一层的,爸爸妈妈按着一层压一层的缝,沿着炕沿子下面糊起来,糊了一层又一层,我看一共糊了三层。

等待着彻底的干透,糊在炕上的牛皮纸干透了,爸爸又找来了清柒,在牛皮纸上刷了一遍,等清柒干了后,又刷了一遍。啊!漂亮的火炕,闪耀着暗暗的,亮亮的光,平乎乎的火炕,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我们家告别了炕席。社会当时家家户户也渐渐的都不用花钱买炕席了。炕席慢慢的走出了历史舞台。 回忆起当时的炕席有用竹编制的,竹编炕席纯手工编制,工艺上乘,图案设计优美,四个边都有不同颜色的万字图,中间有编制的鸟,鹰,松,竹,梅,牡丹等图案,各自不同,设计的非常好,让人们一看上去就很美,很艺术。但价格比较贵,一般家庭都是看看但买不起。当时的炕席还有用高梁杆皮染成紫红色,编制而成的,四个边编制的紫红色图案设计,有万字图案的,也有紫红色的边,编制成斜斜的扛,也有用紫红色的边,编制成小小方格非常好看。但这些炕席价格非常贵,普通家庭是不买的,就是能买起,父母们也不会在这上边浪费钱的,勤俭节约是父辈们遵循的原则。根本没有现时代超前消费的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观的进步,炕上又有了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