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赠三朝欧阳修
文/欧阳修
死后千秋名,累赠历三朝。北宋时期,有一个人虽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却仕途坎坷多舛,一路走来是升升贬贬,最高也就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终以太子少师辞职,定居颖州(今安徽阜阳),老死家中,享年六十六岁。但就是这样的人,竟然死后更是誉过生前,历经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四十二年,先后被追赠四次: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太尉、太师,追封两次:康国公,兖国公,改封两次:秦国公、楚国公。死后荣耀为北宋之首。他就是历史上著名人物欧阳修。何以致此?且看他一生的荣耀。
画荻教子得才俊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世称欧阳文忠公,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生在小吏之家,父亲欧阳观生前官致绵州推官,在56岁才生了他。不幸的是,在他四岁时,父亲即生病去世,剩下孤儿寡母。其父生前,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一有财物,就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官俸本就不多,却常常又不让有剩余,总是说不要把金线变成累赘,虽为官几十年,可死时并未留下一间房、一垄地。所以,年仅四年的欧阳修,是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只得前往湖北随州投奔叔父欧阳晔。
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25年,也与其兄欧阳观相似,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恃,家中并不宽裕,仅能维持他们母子两人的生计而已。所以欧阳修幼时是无钱上学,是以母亲的家教成才的。他的母亲就是历史上教子成才的四大贤母之一。其母出身于江南名门望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礼。她没有因家庭贫寒就放弃对儿子欧阳修的从小教育,没有钱供儿子上学读书,就以大地为黑板,用芦苇杆在沙地上教儿子识字写文,以家中为学堂,教儿子诵读古人的篇章,留下了传颂千年的“画荻教子”故事。
欧阳修的母亲,既教儿子读书学习,更教儿子如何做人,以他父亲做官时的为人处世教育儿子,总是说他父亲做推官时,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都十分慎重,反复地阅看,凡是能从轻的,一律从轻判处,不能从轻的也深表同情而叹息不止。并告诉欧阳修说,要学父亲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之为,要有父亲以物济人不受金钱牵累之品,对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孝心,对自己的财物即使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要心存仁义。可以说母亲的话:“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也,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等,便成了欧阳修一生谨记之言,被他写入《泷冈阡表》里刻入碑中。
在母亲的亲自教育下,欧阳修自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达到了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地步。等到欧阳修长大些了,家里已没有书可读了,他的母亲就让他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就抄写下来。他十岁时,从随州大姓李氏家中得到唐代诗人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一下子就喜欢上,是爱不释手。
正是得益于母亲的从小把持教育,才有了欧阳修后来的学习定力。17岁、20岁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意外落榜,但这也没能挡住他求学的决心。22岁时,他进京被人保举进了开封国子监,先后考得监元、解元,又在礼部省试中再中省元。公元1030年 ,参加皇帝亲试的殿试,考中甲科第十四名,进士及弟。这次他虽未能夺魁,但事后主考官说,主要是见欧阳修锋芒过露,有意挫其锐气,促其成才。可以说欧阳修后来所有的成才与作为、为民与处实、高升与被贬,于宠辱不惊中看破尘世,于被贬外放之中泰然处之,做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的淡然,与他的母亲早期教育是分不开的。
初心不改多坎坷
欧阳修做官,是深受其父及叔父欧阳晔的影响,秉持天真正直之性,有着士大夫一身的正人君子之品,且好恶秉性不移,这既让他饱受了仕途之坎坷,尝尽了官场之诡异,看到了世态之炎凉;又让他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多地任职之经历,有了做官为民的切身感受,树立了与民同乐观,赢取了身后名。
欧阳修刚踏上仕途时,应该是春风得意,虽然未夺得状元,进士及弟的他,却也获得了很好的任职,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并被恩师胥偃定为乘龙快婿,是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双喜临门,不负他多年的努力与母亲的期望。初入官场,既遇上了同道好友,又逢到了好的上司,让他在起步时就心存高远,开启了好的仕途。他抵达洛阳任职时,就与后来成为北宋文坛上著名人物梅尧臣、尹洙等结为至交,常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向尹诛学得简洁谨严的古文手法,并以古文为主要的文体进行写作。正是得益于此期间与一批青年才俊在一起相学交流,让欧阳修的眼界大开,形成了多样化的写作历练。
欧阳修的顶头上司、西京留守钱惟演,为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也是文学之人,为人很是开明,对欧阳修及这批青年才俊很是看好厚待,既不让他们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们吃喝玩乐、吟诗作赋。在钱留守的大力支持下,欧阳修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古文创作,他不满于时为流行华丽工整骈文的卑靡拘谨,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以效法先秦两汉古人的手法,来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推行“古文”,这让他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欧阳修本就因为自身的才气,而流露出锋芒毕露之个性,让他在殿试时被主考官所顾忌而未能夺魁,刚入官场是又顺风顺水,让他秉直的个性又得到了一定的张扬,导致与后来的上司发生直接对抗,虽然取得了一时之快,却预示他的仕途由此定会坎坷。原来,名臣王曙接替钱惟演任西京留守,一反钱的做法,对部属严加管束,一天将欧阳修等人集中起来,严厉教导他们:“你们看寇莱公(寇準)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何况你们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莱公,怎么还敢这样呢?”唯有欧阳修反驳说:“寇莱公后来之所以被贬,不是因为耽于享乐,而是因为年老了还不知退隐。”这让王曙默然无语。
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被召试学士院,授官宣德郎,回京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宋仁宗时,范仲淹首次推行改革受挫被贬,欧阳修积极为他辩解,为此专门给时为谏官的高若讷写了一封信《与高司谏书》,毫不掩饰地揭露他卑劣的品质,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颂赞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未,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指责他“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并警告他:“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况今之人未可欺也。”欧阳修虽因此而被贬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为县令,但他那种不畏权势、直言不讳的刚毅品格,由此深得时人敬佩,也被传为千古美谈。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得到复任原职,后奉命知谏院。在庆历年间,出任右正言、知制诰,他积极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成为革新派干将,但由于守旧派的阻挠而夭折。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也因此再次被贬外放,先后知滁州、扬州、颖州、应天府(河南商丘)等地。在推进“庆历新政”过程中,欧阳修与范仲淹等被人攻击为“朋党”,他在谏院专门上了一道《朋党论》奏章,明确畅明“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说君子之朋是“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所以“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真朋,则天下治矣”。
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再次被召回朝,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但到了至和元年(1054年),欧阳修又遭到诬陷而被贬同州,最后辞行时,宋仁宗后悔了,将他挽留下来,以翰林学士留朝修史。他从此开始了官修史书的人生,这不知是不是他后来称之为“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的无奈之写照。
独具匠心双修史
宋仁宗由于对《旧唐书》不满,于庆历五年(1054年)下诏开局修《新唐书》,至嘉祐五年(1060年)完成,历时十五年之久。这是一部官修史,欧阳修被宋仁宗留下来,才以翰林学士的名义主持了修史工作,主要负责《新唐书》中的本纪、志、表的撰修,而列传部分由宋祁撰修。
宋承唐制,为了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参考,欧阳修在修《新唐书》时,对志特别重视,首创新增了《兵志》与《选举志》,系统记载了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为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使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得以保存下来。他在修史中,还恢复了立表的传统,弥补了自魏晋至五代以来,修史者志、表缺略问题,从《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使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是欧阳修对我国史学的一大贡献。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也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的唯一一部私修正史,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私家修史的传统,但到了隋文帝时,下诏禁止私人修史,于是修史便成了官家之事,成了官修。但欧阳修看到此时的北宋王朝又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国内土地兼并剧烈,赋税繁重,农民起义不断暴发;对外深受辽与西夏的威胁与重压,每年还被迫向其交纳大量钱物。而他支持的范仲淹改革又遭到了失败,被贬的他,就想到了通过重修五代史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声。他大约于景祐三年(1036年)开始,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可能是考虑私修之因,未能在生前上报,在他去世后一个月,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由他的家人将《新五代史》献上。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修撰过程,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博采了笔记小说和野史、杂史,使《新五代史》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尤以《十国世家》新增史料为最多,列传人物部分也采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补充了事实,使人物事迹更为生动丰富。最为令人称道的是,欧阳修作为北宋时的文学大家,其修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有人就认为他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在二十四史中,《新五代史》文笔之出色,确属罕见。
上下五千年,至清时,被乾隆帝钦定“中华正史”的二十四部史书,欧阳修以他个人的努力,既完成了官修的《新唐书》,又完成了私修的《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中有其二,为史家所仅有,为中华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书上了人生出彩的一笔,在史学上毫无愧疚地赢得了自己的一席。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呢?
治学开创一代风
欧阳修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可算得上一代文学巨匠。他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他在北宋文坛上作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博学多才,诗文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成就卓著,为天下所仰慕。他又是一代名臣,政治上赢得了很高的声望。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入主文坛如鱼得水,独领北宋文坛一代风骚。在他的旗帜下,汇聚当时最顶尖的一批文学大家,尹洙、梅尧臣、苏舜钦是他的密友,苏洵、王安石受到他的引荐,苏轼、苏辙、曾巩更是他一手识拔的后起之秀。嘉祜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认为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很合自己倡导的平实文风,估计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怕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列了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是苏轼的。这一科,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使北宋文坛由此而产生了一批重要人物。欧阳修以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及整个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份突出的贡献。由他来担当起北宋文坛革新领袖,当属众望所归。
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尤其是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并吸收了北宋初期诗文革新的成果,举张文道并重,一方面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一方面又不轻视文,把文章与“百事”联系,反映现实。这些都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他用自己的诗、赋、文各方面的艺术创作,作为诗文革新的范例进行推动。所以苏轼评论他的作品是:“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李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开一代文风。五代文风及宋初西昆体的浮靡文风,影响着当时的文坛,也被宋仁宗下诏所诫斥。当时任国子监直讲的石介更是对西昆体视若寇仇,专门写了《怪说》三遍,猛烈攻击西昆体,一批以太学士为主的青年士子随之而矫枉过正,走上了险怪艰涩的文创之路,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太学体”。欧阳修看到“太学体”的怪僻生涩不健康的文风,进行坚决的反对与鞭斥,利用主持贡举的机会,对文风险怪的士子痛加排抑。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使“太学体”消声匿迹。在他的倡导下,平实的文风终于主导了此后北宋的文坛。
欧阳修早年为了应试,对骈俪之文下过很深的功夫,自幼年起就对韩愈文章喜好而进行认真研读,为他日后古文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他散文的高度成就与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文道并重相称、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于雄肆峻切之外又别开生面,便成了他的为文之特色,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他的《醉翁亭记》最能反映出这一代表特色,看开头部分:“环滁皆山也”,五字写完全景;“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两句自然贴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文之道的显现,等等,是平实中流畅,简洁中凝练,圆融里轻快,毫无滞涩逼迫之感,只见娓娓道来之语,于委婉含蓄中纡徐有致,千古传诵而不减色,说他开创一代文风一点也不为过。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千年已过,欧阳文忠公可否再来一次“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去寻那“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中,再践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三朝追赠,不抵一代文风,留下的篇篇雄文名作,传诵至今而不朽。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