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2022.5.2
又见当年“棉花匠”
杨进文(苗族)
“棉花、棉花弹、弹,我是你的满满(叔叔)。做床棉被弹半天,弹匠师傅敲杆杆……”这首童谣被我儿时唱得滚瓜烂熟。
弹棉花算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已经不多见了,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神奇的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弹棉花的工匠们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我家住在湖南省的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陈石村,与武冈市交界。记得上世纪中期,我家如果需要添制新棉被或新棉衣(裤),我便跟着母亲拿上从生产队分的棉花,去武冈城里那个叫骧(化)龙桥的地方,找弹匠作坊专业师傅加工。去了好几次。
我跟母亲步入棉花加工作坊后,先是将带来的棉花与旧絮过秤,称有多少重量。制作棉被长短宽窄基本都是一样的标准,所以不用特意向师傅交待什么。母亲上前去把棉花放到那简易的机械上去污除杂,随后站在那踏板上面用脚使劲地重复着踏来踏去。
我站在作坊里的角落里,一边看看母亲在一蹦一跳地踏着,犹如在当今的“跑步机”上操练,一边瞧瞧弹匠师傅双手拿起弹具运用自如。

只见那雪白的棉絮如同雪花,在那师傅的弹线上翩翩起舞。师傅那手锤(榔头)敲得很有节奏,弹出来的棉絮又犹如一群蝴蝶在围绕弹线飞过,不停不歇地,胜过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那棉被加工作坊里,看到师傅们将旧絮翻新时,手脚十分麻利地除掉那表面的旧纱,然后卷成捆,用双手捧住满布钉头的铲头上撕松,再用弓弹。
说到“弹”,关键是振动弓弦,棉匠师傅用木槌有节奏地打击,弓弦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弹线“沾花”,使棉絮成飞花而重新组合。
其时,就由两名师傅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木制而又厚实的圆盘反复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
离开了骧龙桥棉被加工作坊,母亲拿着剩余的棉花,又领着我到都梁街那家缝衣店里,为我做棉袄(编者注:湖南武冈古名“都梁”)。用皮尺给我量身高腰围的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大胖子”,大家称呼他为冯师傅。量完了尺寸,冯师傅用笔仔细地填写单据,并开具取衣凭证递给我母亲。此时此刻,我好像已经穿上了新棉服,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心里想着:“马上有新棉衣穿,好极了。”

动图:弹棉花
提到“好极了”,我又想起民间几句歇后语——“棉花匠的女儿——冇得弹(谈)场!”“狗赶鸭子——呱呱叫(顶呱呱)”……语意双关,用象声词,转以称赞某人某事好到顶点。足见乡土文化,丰富多彩。
光阴荏苒,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弹棉花这门老手艺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因为廉价化纤被的兴起,人们家里盖的已经不仅仅是棉絮棉胎,还有五花八门的腈纶被、太空被、蚕丝被等,被第三者“插足”了。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是人们对弹棉花工匠手艺的一种诠释。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劳动最为形象的比喻。
弹匠师傅弹棉花加工,是一项传统手艺,现在渐行渐远,基本上消失。对于年轻人来说是“稀奇古怪”的事物。可是,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里,还有一位老人仍然在“重操旧业”。只见他一手持“弹架”,一手操“弹锤”,其情形是那么地专注;其手法(动作)又要那么的熟练。他锲而不舍地坚守自己的那门“老手艺”,难能可贵啊!
而今又见“弹棉匠”,师傅扬着檀木手锤弹出来那有节奏的悦耳动听声,耳熟能详!(2022.5.1)
视频:弹棉花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杨进文作品
作者简介:杨进文(笔名先进文化),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城步作家协会会员。常在《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林业》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