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编】尤中波
【总督】卓主松
【主编】海涵
【责编】诵雨 海涵
【制图】尤中波
【推送】紫罗兰文学社社长 海涵
由老子开创的道家哲学,不仅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展开,同时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广泛而全面地浸润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经典不是封闭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解释志趣和解释样态。本篇,推荐憨秄老师写的《从一个字“偷”看老子如何创建道德大文章》。(海涵 语)
憨秄(哲名),原名李顺生,1953—。河南辉县人,汉语言文学大专毕业,经济师、高级政工师资格,主要研究方向是老子研究。现系郑州大学客座教授,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加拿大海外作家协会会员,紫罗兰文学社顾问。
其作品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人民日报出版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作家杂志社等荣获金奖、一等奖、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等30多次。出版有《中國老子》《庶人淘金》《道可道非》《无名爱恋》《我的投稿秘笈》《桃林七杰诗文集》等著作,有两种已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憨秄——专辑作品】
从一个字“偷”看老子如何创建道德大文章
摘要:本文专注《老子》唯一的“偷”字。从其所在章章境句境语境看,从最古老简本、帛本看,从河上公、王弼看,一直到俞樾、陈鼓应怎么看,再到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怎么看,最终从《中國老子》这里放远眼光,还原老子本来思路:“偷”之意在《道德经》81章的大环境里综合贯穿,把先辈传统文化偷来、窃来、拿来,在此基础上继承创建出彪炳中国和世界哲学史的道德“反弱”大文章。
关键字:“偷”;偷来窃来拿来;继创论
当今社会上、网络上,关心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大民众都在讨论《老子》里的一个“偷”字,对《老子》注译解界历来各家的解释并没有觉得那一家畅达通畅、让人感觉到会心地满意的。比如有一个“老子吧”说:“说心里话,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牵强解释,但没觉得有一个说到点子上的……有的说是偷巧,有的说是偷引,有的说是偷惰……而‘若偷’二字,把‘建德’的过程拖入一条黑水河,谁都不知道后面该怎么‘游’了。”
对《老子》里的“偷”字如何解读,这决不是一个小问题,需要沟通历史,还原真相,把这个向来不被看重甚至于为人嗤鼻的“偷”字重新搬回到老子创建道德大文章的台面上来,从而让社会迷老受众心领神会,会心满意,豁然警醒,恬然认可。
那就让我们分开步骤,来看一看这个“偷”字有怎样的扭转乾坤的巨大能量吧!
一、《老子》“偷”的语境表现
让我们先来看看“偷”字在《老子》的哪一章里,它出现的语境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等等。
拿起《中國老子》[1]来看,《老子》原文有5240个汉字(不含标点,不含章题,含篇题“老子”二字)。5240个汉字里只有一个“偷”字,出现在第40章“劝道章”(第275页)(帛书本也是在第40章,通行本是第41章)。
为了研究分析方便,现将此章(95个字)原文照搬于此: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一章即“劝道章”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劝道引子,包含前边的7个自然句。“上士”“中士”“下士”听说了“道”,表现出“勤而行之”“若存若亡”“大笑之”等不同态度。此为劝道起因。
第二部分是劝道过程。从“故建言有之”到“道隐无名”,共有14个自然句。以少有的大篇幅,使用排比手法,勾勒出大道特性的全景图:其一从道的反者特性(《中國老子》第41章“道纲章”“反者道之动”的特性)来阐说,包含“明”“进”“夷”3句;其二从道的弱用特性(《中國老子》“道纲章”第41章“弱者道之用”的特性)来阐说,包含“上”“大”“广”“建”“质”5句;其三从道的品物特性来阐说,包含“大”“大”“大”3句;其四从道的生成特性来阐说,包含“大”“道”2句。这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士道阶层和广大世人原来不知道、不了解、不认识的大道大德的主体特性,从而劝说人们来信道学道用道。此为劝道箴语。
第三部分是劝道结论。即“夫唯道,善贷且成”,只有道才能帮助天地万物诞生成长发展,取得成功。以道的本质属性收束全章。
重点来看含“偷”字的第二部分。这部分运用13个成语或短句,从4个不同的方面(反者、弱用、品物、生成),以一正一反的方式来阐述和说明道的诸多特性。“偷”字在第7个短语“建德若偷”的语境内,属于道弱特性的范畴,它应当根据第二部分阐述的语言环境,把“建”和“偷”以一正一反的方式来加以阐述,从而表达德弱特性的一个方面,并且通过点化、积累、提领,促使道德总成完美创建。
二、当前主流笔下的“建”和“偷”
从目前情况来看,《老子》注译解界对“建德若偷”有一种主流意见,这种意见在“建”和“偷”两个字上用功夫。
清代国学大师俞樾认为:“‘建’当读为‘健’。《释名·释言语》曰:‘健,建也。能有所建为也。’是‘建’‘健’音同而义亦得通。‘健德若偷’,言刚健之德,反若偷惰也。”[2]230
因之,陈鼓应老师亦采取了这种意见:“建德若偷:‘建’通‘健’。‘偷’作‘惰’解。‘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懈怠的样子。”[2]230
高明也采取了这种意见。在引述了俞樾的见解(见上)以后,高明说“俞说可从”[3]22.
余秋雨也顺应这种意见。说到“建德若偷”的时候,他引用了俞樾的意见,然后说“这一来,四字之义也就明晰了。”[4]
许多译注作者也都大致采取了这种意见。比如梁海明译注《老子》[5],宋海峰编著《老子》[6],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庄子》[7],任犀然主编的《彩绘全注全译全解道德经》[8],饶尚宽译注的《老子》,等等。
俞樾老先生从“建”通“健”和“偷惰”两字意义的角度完成了“建德若偷”的正反组合,和所在第40章(《中國老子》,通行本是第41章)劝道语境吻合。所以有那么多注译《老子》的专家、教授、学者等等纷纷追随。但其实这里头却隐藏有不能认同的问题。
三、“建”是“建”不是“健”
老子著作5240个汉字里有两个“建”字,一个是第40章“劝道章”“建德若偷”的“建”[1]275,一个是第54章“善建章”里“善建者不拔”的“建”[1]378。
关于第40章的“建”。廖名春著《郭店楚简老子校释》[10]443:“俞樾曰‘建当读为健’。池田良久:俞说过于儒家化,不可採。此与上文‘建’同意,确立意。《庄子·山木篇》:‘南岳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案:楚简和帛书乙本与王弼本同,皆作‘建’。”(“案”:在各家之说后以“案”表示作者最后的意见)
关于第54章的“建”。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10]484。由此可知,以上三句(即简本第八章<通行本第54章>之“善建者不犮,善保者不兑,子孙以丌祭祀不屮”)可释作: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是说:善于建立的,不可拔除;善于守持的,不会脱落,子子孙孙都能依此而行,祭祀就不会绝止。
这就是说,第40章是“建德”;第54章“善建”也是善于建立道德。这两个“建”字是相同的意义,都是确立、建立、设立、树立等。老子使用这两个“建”表达的是一个意义,前后联系,全篇联系,不能割裂。
我们在这里还原了老子的初衷,两个“建”都是建(立),“建”是“建”不是“健”。但老子初衷并非仅仅如此,把“建德若偷”整体来看,其更深远的意图还得往后看。
四、最古老《老子》版本的“偷”
“建德若偷”,“建”和“偷”是紧密联系的,上面我们初步还原了老子的“建”意,下面我们专意来看看“偷”字的诠解历来是怎样的。
先看看最古老的《老子》版本。
目前最古老的《老子》版本是简本和帛本。[2]之“三次修订版序”说:“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大批帛书,其中帛书甲、乙本《老子》尤引人注目。岂料二十年后,一九九三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又出土了为数众多的竹简,其中竟然出现三种《老子》摘抄本。”(“三种《老子》摘抄本”即今“简本”的甲本、乙丙本)
简本、帛本这两种古老的《老子》版本都非常珍贵。在这两种本子里,“偷”字的表现情况是怎样的呢?
简本的“偷”字应该在乙丙本内。《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丙》[11]释文是“建德如□”。□为缺失。
帛本的“偷”应该甲本、乙本里都有。但甲本几乎整章残毁,只有乙本里有,也是“建德如□”。□是缺失。《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12]
这两种最古老的本子都缺“偷”这个字,此种状况不免给人种种疑问和猜想。查一查中华大字典,它是这样说的:“偷,窃取也《管子形势》,得利而有害,得乐而后有忧者,圣人不为也。”[13]因之,我们就猜想,是不是古人也怜惜圣者,不愿意看到或听到这个不好听的字眼有辱于圣人的高贵品质?
如果这种猜想和揣测与历史事实相吻合,那就证明古人以为,《老子》里仅有的一个“偷”就是偷窃的意思。古人很可能对老子在自己著作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语句里使用了一个“偷”字,而表达出自己的怜惜和不解,于是就用狭窄的行为为圣人的品德做无谓的袒护。
其实古人们无须乎这样啊,老子此处的“偷”(窃拿)并不是见不得人的宵小行为,反而是品德高尚的圣者行为啊!我们继续往下看。
五、河上公、王弼等人如何释“偷”
历史上注解《老子》相对最早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个人,一个是西汉的河上公,他对“建德若偷”的“偷”的注解是:“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见[14]
另一个是三国的王弼,他对“建德若偷”的“偷”的注解是:“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见[14] 在此之后,有“成《疏》曰:偷,盗也。”见[3]23.
另外,陈涛编著《老子》对“偷”这样注解:“建德,建设道德氛围。若偷,犹言令有些人反感、厌恶。”见[15]
又有董海胜著《道德经新译注》对“偷”这样注解:“圣人之德在无声无息形成,如小偷无人察觉。”见[16]
两部大辞书、字书这样解释“偷”字:《辞源》:“㈠苟且,怠惰。《老子》:建德若偷。”见[17]《中华大字典》因袭了王弼注解:“偷,匹也。《老子》建德若偷。”见[18]
这里的“偷引”“偷匹”“偷盗”“厌恶”“小偷”“苟且”等等,皆是对“偷”的状态,“偷”的引申,“偷”的本义,“偷”的反映等等的阐释,都是“偷”的弱用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都从解者理解的角度解析,力求符合“偷”所在章句语境的需要。但每一种解析都没有站在更高更广的语境,使“偷”字的句义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制约。我们继续往下看就明白了。
六、扭转乾坤的“偷”
我们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一般的书稿文字,它虽然仅有五千余字,但却堪为字字千金,而且其中不少字不仅意关本句本章,还和全篇81章紧密联系,或互为因果,或挥指敛从等等。“偷”字就是这样。
必须说明,老子笔下的“偷”,它只是一种文化行为,它不是窃物的行为。二者泾渭分明。
从“偷”字在第40章的所在句“建德若偷”来看,“偷”就是偷窃,也就是偷拿、窃拿、拿来的意思。这就是说,老子自己承认,他经常把古人创建的文字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继承传统,开创崭新的道德事业。
这个“偷”字的偷窃之意,我们在最古老的简本、帛本里揣测古人向善之心,曾经见到了它的身影;在西汉河上公“偷引”、三国王弼“偷匹”中看见它的身影;在“成《疏》曰:偷,盗也”看到过它的身影,如此等等。我们现在把这个“偷”字拿过来具体诠释,让它长出翅膀,在全篇的宏阔大环境里展翅飞翔,于是它就完全符合老子原本的意义设定了。
这里的文化文字的偷窃,亦即偷拿,窃拿、拿来,肯定是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拿来,是建立大德的时候,把古人的文化创意拿过来为我所用。古人已殁,你不需要经过他的批准,你依需自拿也就是了。人人都是这样,古今都是这样,国家领导人,专家教授,普通读者,一概都是这样,人人都要都在把前人的文意文字拿过来使用,重新创造更新的文学和理论的东西。但更认真更较真的老子,他拿来的时候抱着一种心态,好像是窃拿别人的东西一样。你细想一想,这个“偷”和“窃”里头实际是还含有自歉、尊重和俭啬(“啬”见[1]第59章“啬颂章”)的意味。这个意思其实就是在借鉴、继承前人的传统文化成果的时候要抱的一个态度。人家的东西,人家不知道,他也不可能知道,你给人家拿来自己用,你感到是在“窃”,这就有很重的对不起人家的意思了,也含着对人家这个成果爱惜和俭啬的意思了,也意味着对前辈著作权的浓重的尊重意识了,这就是老子的本意,也是偷的“弱”的本意,是和全篇的道德的主旨完全一致的,紧密相连的。
拿今天的话说,这叫做继承发展,而且可以叫做有良心的继承发展。这是个大话题,一代一代的人,直至现在的每一个人,想要在无论哪个方面发展做事,都不可能不面临这个继承发展的大问题。老子要创造一部《道德经》,要创建道德大厦,毫无疑问,他在全篇的81章里,在81章的从头至尾,他都要面临这个大问题。老子如何偷来,窃来,拿来,我们读老子书的时候,认真思考,会看得很清楚。老子的为文行为,这种圣人的行为,在他那个层次上,其实是很随心随意的。但我们今天拿来认识的时候,需要分别几种情况,才可以看得更清楚。
一种情况是,老子告诉你,他要从古人那儿窃来拿来了,比如[1]第38章“上德章”之“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一个“前识者”告诉我们,他要拿过来了,他是把先见者的愚识拿过来做反面教材之用。又比如[1]第39章“得一章”,老子用“昔之得一者”告诉我们,他要拿来了,他以“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等,把历史上得道向好发展的例子拿来为其所用。就是[1]第40章“劝道章”,老子也是以“故建言有之”告诉我们,他要将古代人建言拿过来了,接着以“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等等13个成语和短语拿过来作解释宣传劝道之用。其它如[1]第42章“道生章”之“古人之所教”,第62章“道奥章”之“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第65章“大顺章”之“古之善为道者”,第68章“善士章”之“古之极也”,第69章“哀胜章”之“用兵有言”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老子偷来、窃来、拿来,为我所用,继承发展,这些活儿做得很随便,很日常,他也就不一一点明了。比如[1]第31章“恶兵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就是直接把古礼的规则拿过来为我所用。第58章“政闷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则是直接把历史上素来显现哲学规律的事例拿来为用。第78章“正反章”之“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80章“国福章”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等,都是直接拿来这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子很平常、很素朴、很家常的叙述、阐述、论述之中,那些平常、素朴、家常的语言,你细心、深入地思考,忽然意识到,老子把前人创造的东西拿过来了。比如[1]第1章“道始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就袭用了继承了老祖宗“常观”以研的好传统好方法。又比如第2章“治始章”,“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里也是说,把道诞生以来千年万年的历史,它都是不自居的做法拿过来,劝你像道一样不自居地去治理国家,你的功劳就永远不会失去。再比如第3章“安民章”,“不尚贤(多财)……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些表述表面看,是老子的心得心声。细致深入看,也是从前辈总结起来拿过来运用的老办法老传统,因而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的目的……我们不能一章一章地拿过来陈述了,只要你是个细心人,是个肯于思考的人,你就会发现,整个《道德经》里,几乎每一章都渗透着对古文化创意的拿来和运用。
总括起来说,老子用“偷”,其用意,一则是实事求是,二则是尊重前人,三则是小心谨慎,四则是未敢丝毫疏忽。这正是圣人优秀品质的具体体现。他如此这般地“偷”拿过来,贯穿到全篇,贯穿到《道德经》创建的整个工作中去,这样很谨慎很负责地去行驶这项神圣职责,所以他能够把这座道德大厦理论大厦艺术大厦创建得天衣无缝,那真叫做“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1]第27章“圣善章”),那真叫做“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1]第54章“善建章”)。老子就是这样在自己的著作里不断地拿来,不断地从正面从反面继承和传承古人的东西为我所用,就是在这样的继承和传承中创建出彪炳中国和世界哲学史的千古不灭的道德(反弱)大文章。
一个“偷”字,两千多年以来不断被人变换方式进行解读,而今天的全新解读则是还原了老子的初心和构想,我们以“继创论”相概括,让它折射出无比深邃的哲思和道理。说它折射,是因为这个“偷”,它只是道德大厦里头的一个小零件,它只是五千二百四十分之一的一个小零件。然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成千上百的《老子》注译解者却大多囿于自己的眼界的原因,一直没有把它放到更宽更广的视野里去。“十年磨一剑,深奥化平坦。”今天我们终于把《老子》解读进行了一场革命性变革,“偷”字也好,别的字也好,都让它站在自己的恰切位置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许就是开阔思路读“偷”字的深刻意义吧!(参看[1]自序“一系.九论.有余响”序言“憨秄与老子的对话”)
参考文献
[1]憨秄.中國老子[M].纽约:世界图书出版社,2023.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 商务印书馆. 2003.
[3]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 中华书局. 1996.
[4]余秋雨.老子通释[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126.
[5]梁海明.老子[M].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6:64.
[6]宋海峰.老子[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171.
[7]中国纺织出版社.老子∣庄子[M].2012:46.
[8]任犀然.彩绘全注全译全解道德经[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19.
[9]饶尚宽.老子[M].中华书局. 2015:91.
[10]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丙.[M] 荆门市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2002:释文 33.
[1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M].附老子甲本乙本傅奕本对照表.文物出版社. 1976:66.
[13]中华大字典[M]. (根据1935年本缩印)中华书局. 1978:71.
[14]刘思禾校点.老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92.
[15]陈涛.老子[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237.
[16]董海胜.道德经新译注[M].团结出版社.2016:124.
[17]辞源[M].商务印书馆. 1915:0245.
[18]中华大字典[M].(缩印本全二册·根据1935年本缩印)中华书局.1978:71.
二零二五年元月二十九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初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