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西安,文明古今中外。中华民族,历史辉煌灿烂。我美丽的家乡,在西安这座古老而弥坚的古城怀抱中,在历史上,也负有盛名。打小我就听老人们讲,这里是古城的重要区域。长安城的东南角的第一个城门就是延兴门。城外东南方向的等驾坡村,月登阁村,马腾空村,都是朝中帝王将相经常光顾的地方。特别是月登阁这个特殊区域,更是他们打马球,举办赛事活动,宴请文武百官,庆贺进士及第,狩猎,晚间登阁赏月的最佳地方。在多个朝代,政冶,军事,经济,文化,宗教都兴旺发达。可具体的地方,或区域的历史起源,发展和变迁,我知道的甚少。在我心中,常常有这样一个疑问困绕着我。那就是,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来到这个世界,我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怀着对祖先的敬畏,查阅了生我养我,并赖以生存生活的家乡历史发展资料。并亲临老村考查,寻根问祖,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这里生存,延续,发展,和改变生存,生活条件的。
通过学习和调查,我惊奇的发现,家乡几个村寨的起原,定居,建设,发展,都有着千絲万缕的关联,不可分割。
如月登阁,等驾坡,延兴门,三村大部分人均是周成王八年(前1034年),周灭唐(古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西北),迁其民于杜,即今杜城建立杜伯国。分布在古长安城外东南,浐河以西的沟崖,土坡,洼地等处,打窑洞,盖茅棚,建土屋定居,以农耕作为生产劳动力来获取生活资料,来繁延生息。在这里,我主要以家乡月登阁村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做为范例来歌颂先祖们的丰功伟绩吧。

月登阁村史记更为久远,有史料记载,早在史前文化时期,就有人居住在浐河西岸崖下,并逐渐形成村落。建于周早期,名为蘭村。2009年10月,西安廉租房工地挖出了一块刻于公元前293年的《大秦铁骑右侍尉孟贾将军墓》石碑一块,碑上记载,该墓地“东南三百八十竿为灡村”。这一年应是战国时期秦昭王十四年,也就是周赧王二十四年。这说明月登阁前身蘭村早在那时己经存在。距今至少有2300多年了。而2006年11月9号,西安市修三环路时出土的,刻于594年的,《大隋将军宫墓志铭所记:“马头埪北一里加八十步为灡村。推测认为,这里在浐河边上,近水。故而在蘭子旁边加了三点水。据《周文王爻挂》记,蘭为六神之一,方位辰。灡为生发,繁荣,滋润,淼之意。老村址处浐河西岸,坐西向东,南北长两里多,居住了二百多户人家。全村背靠西崖,打窑而居。窑上沿柏树,酸枣树,茂密无隙,若不进梢门,望不见村庄。村中间生长有千年大槐树,几个人合抱不住。(很可惜20世纪70年代被大火烧毁),村中有不少参天槐树,榆树,椿树,皂角树。(现由于拆迁建设仅存一棵高大茂密的皂角树被保护留存)。史上村东各种乔木树冠高大碧绿。浐河沿边芦苇,毛腊,三棱无边无际。

据《新唐书》,《中华全国风俗》记载,唐武德年间,在此处建一阁楼。供贵族,功臣登临观灯赏月。唐代在此设月登阁球会。用马球比赛的形式庆祝进士及第,皇帝早晨祭祖,暮黑掌灯。在村西崖背上(人称铁匠崖)的唐祖祠北边一座大型阁楼宴请百官。(此阁楼应与上述阁楼为同一建筑。
据《咸宁县记》所载,“月登阁之名最早出现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南部新书》上说,“至清明尚食,都人并在延兴门,看人出城洒扫,新进士则于月登阁置打球宴”。每逢月盈,月亮从白鹿原缓缓升起,月光照在阁楼底部,到晚上月光逐升,照亮整个楼阁,明亮如昼。三圣塑像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月登阁历史源远流长,有史记载史前文化。村东树荫中还有一条南北走向土梁是村子的东沿,人称渠岸塄。相传是隋唐时期给宫庭供水的《龙首塄》。不准牲畜饮用,不准村人冼东西。东渠岸上有一座石条砌成的阁楼,距渠岸20米左右。是供奉儒,释,道始祖的庙宇。村民俗称“三圣阁”,渠岸塄是村民遥望河水的最佳位置。从阁楼下坡三百米到沙渠,该渠水又是月登阁,史家湾,自流水灌溉渠。古时护龙渠任务由月登阁村民承担。全村村民严格尊守,不敢有半点怠慢。一则能确保皇宫供水,二则能给本村农田受益灌溉。粮食蔬菜,瓜果充盈。若有涨水泄露,护渠人一路沿岸朝上游巡查,无人敢挡。

秦武公十一年(周庄王十年,前687年),秦在荡杜旧地设墨杜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制县之一。
汉宣帝元年(前65年),改杜县为下杜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9年),宋敏求撰(长安志)记载,“月登阁村地处万年县浐川乡。清嘉庆十七年(1813年),据1812年修的长安县志)重刊印本记“月登阁属韩森仑。
另外在此同期等驾坡村,延兴门村都属兴元仑。

月登阁村南头九队,白龙池(原名李家沟),元奈定元年(1324年),陕甘大涝,洪水四溢,九月暴雨,浐河成灾,沖毁了河对岸湾子村董氏三门的全部土地,和二门一部分土地。为了生存,三门和二门兄弟共出资金在浐河西岸购买了一些贫脊土地进行耕种。由于隔河渡水作业,储运不方便,逐于农闲时在河西挖窑储粮避雨,历经数百年形成为小村。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搬迁来18户董姓兄弟。其辈份按生,世,有,怛,含,福,禄,寿,禧。字顺序排辈。搬迁定居后,形成了湾子村沒三门,白龙池无掌门的格局。
董氏居住的东坡中,有一个冒水池,池水清澈见底,经年不断。道光年间,陕西大旱,浐河断流,河西岸井水干涸,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跑到冒水池取水,以此维持生命。取水人排成几里路的长队。用驴驮马载,人挑肩扛,场面壮观。可冒水池池水也是有限的,过量取水,水也就变浑变黄了。可也奇怪,只要过了夜,第二天水又清澈了。

民国十八年(1929年),陝西年谨,蝗虫成灾。第二年(1930年)又逄虎烈拉(急性霍乱)病流行,死人很多。白龙池人居住在一条沟南北两旁。董氏兄弟商议封沟。用石灰撒地杀菌。全沟人饮用池中冒水,不饮河水。亲戚不来往,村民不出外,避过了流行病的感染。因此人们以为,白龙池水是神水。能僻灾保命。实际上是用这种隅离方法是有一定的科学性。
清道光年间,人们为了纪念白龙池水恩泽,各村村民自愿出工出料,修建了三间坐西向东的庙宇。南间叫黑虎祖师,中间叫白龙祖师庙,北间叫青龙祖师庙。并定为每年正月十五,十六过庙会。逢灾难时,就搭台唱大戏,以求神灵护佑,历年香火旺盛。

月登阁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村,村北建有罗法寺庙,殿前古柏参天,殿北是久负盛名的马球场。南邻戏楼,隋朝中期建立的罗法寺。相传唐朝有两位公主在此出家修行。武则天在位时,曾多次到罗法寺探望公主。每年9月9号是罗法寺庙会,各村香客,村民,踊跃前来参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民风也得到大副度提升。促进了生产和经济发展。
1949年5月,西安解放了。村里成立了农会,带领村民实行土地改革。后于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蔬菜农业合作社。1958年又成立了人民公社。1961年遇三年自然灾害,月登阁恢复了以村为单位的大队建制,孟富坤任月登阁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度过灾荒年。后又经历多次选举,换届多次大队党支部,村委会干部。两要会干部带领全村村民,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生产积极性。人口增长率不断提高。户数也增加了,后经大队计划,在老村门前一条龙渠岸下发展,划拨了几十户庄宅地。村民盖了新房。集体也在底下盖了办公室,知青楼,修建了蓝球场。使整个村庄形成了上下两层南北走向的居住点。
从1973年起,老村的孟家祠堂办起了烘炉,加工手工螺拴。1975年在新建的大队部办起了缝纫厂,机械加工厂,涂料厂。1982年又在村西北建起了大型机砖厂,同时各队又有季节性的小型手工砖厂。1986年全村实行迁村计划。由于老村很多窑洞失修,垮塌,村里道路坑坑洼洼,交通不便。从1986年开始,迁村,经过3年努力,全村村民迁到崖上西边大片平坦地带。修建了水泥路面,引用了自来水,又盖了月登阁小学校舍。盖起了大队办公楼。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在我村显现。
1992年到1996年,村民又发展了种植业,栽种猕猴桃600佘亩。1995年开始挂果,亩产鲜果近5000斤,按初步亩产3000斤计算,全村600亩。共计可产鲜果180万斤,产值180万元。改变了过去单一种粮局面。增加了村民收入。
经济活了,思路就广了,村民不断探索其它发展经济的方法。出现了联办企业,商业,运输,仑储,商贸,餐饮,建筑等等各类发展经济的形式和方法。看看村里飞速发展的变化。无不为之喜悦。

通过几天的调研考查,再回顾一下历史发展,也使我们更加明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我深怀感恩之心,深入村庄各处,观景,发掘历史遗留的文明印迹。拍摄了一些难能宝贵的照片。做以展示,永保初心不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作者简介
王福兰,女,汉族,大专文化。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精短文学作家、陝西成本研究会会员,理事。工作经历丰富。体验了人生百味。喜爱文学,热爱创作。己有多篇文章发表。写天下酸甜苦辣,播人间真善美德。

(写于2022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