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十)
话还得绕回来说。
在宝庆古城的临津门码头,那两只渡船摆渡过来,船上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兵。
见此情景,原来青石板码头上站满的渡客一哄而散。只有最前端的两个绅士模样的青年和一个少年站着没动。
就在船上的枪兵纷纷下船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渡客挤进前面的第一方阵,他把一顶破斗笠拉得低低的遮住了眼眉迎着枪兵们上了船。
枪兵们一看前面两个人一副高冷的气质,也没敢为难他们。后面两个青年农民打扮的人也没好意思盘查,就让他们上了船。
后面的渡客就没有那么轻松了。二十几个枪兵在码头一字排开,凡上船过渡的渡客都要经过他们仔细的搜查盘问。
渡船抵达临津门码头的时候,渡客们登了岸也没有受到临津门城门洞子旁边的几个枪兵的盘查,他们看见对岸有人检查过了,也就没有再费那个神,这种懒能偷点算点。
少年挑着那担新鲜蔬菜,沿着青石板的阶磴一步步往上走着。他看着青石板上两条被木制车轮磨出来的深深的车辙,心想,这得多少年经过了多少车轮的碾压才能磨出这么深的石槽啊?
在临津门的城门之外,有几个乞讨的乞丐,是两个老人带着三个孩子。
大热的秋天,他们还身着破破烂烂、油光铮亮的棉袄,老人的白发和孩子们的枯黄的头发由于常年不洗都结成了板。
从口音听得出,他们是北方人。
民国17年。陕甘的关中一带连遭三年大旱,昔日沃土千里的秦川大地变成了赤地千里,饿殍遍地。为了活命,老百姓把能吃的全吃光了,把不能吃的如树皮草根和观音土什么的也吃光了。最后弄到了人吃人的悲惨地步。
整个关中地区饿死的老百姓多达一百万。有的是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就这么没有了。
所以那个时候,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各省都有大批从陕西逃荒要饭的饥民。
大西北历来干旱少雨,黄土地上的那点高粱小米全靠老天爷下雨。
五十多年前的晋陕一带也是连年旱灾,但是当年的老百姓没有这么惨。全是托了清王朝的福。
当年,朝廷把曾国荃先后调到山西陕西为巡抚。
听到属地的惨状,这个“杀人如麻、挥金如土”号称“屠夫”的曾国荃顾不得病体,火速赶赴任上,第一件事情就是赈灾。为了救活山西600万饥民,曾国荃除了拿出自己的家财,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问朝廷要钱。
他甚至敢把朝廷拨给山西和河南两地灾区的20万两白银全部留在山西。
他还到各省各地去借钱借粮,还逼得李鸿章拿出了建设北洋海军的十万两军饷。共筹得白银一千三百多万两,粮食200万担。
这个以疯狂著称的魔头还亲自到祠庙去拜菩萨求雨。他放出话来,如果三天后还是不下雨,他就和手下的一帮省衙州府的大小官员举火自焚,与三晋的饥民百姓同归于尽。
据清史野传载:头两天曾魔头就这么不吃不喝地耗着,直到第三天,电闪雷鸣,老天爷终于送来了滂沱大雨。这才救了九帅一条命。
不仅如此,曾国荃还在山西轻税赋,减徭役,让山西黎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家园。
前面借钱借粮赈灾的事见于清正史,后面的故事则见于野史。后面舍身求雨的故事不知道真不真实,但以曾国荃历来疯狂的性格,他也确能做出如此疯狂的事来。
就为了这件能让老百姓活命的事情,三晋百姓对他歌功颂德,甚至在他还活着的时候给他建立了生祠。
可见凡人都是有两面性的,再残忍的人他也会有善良的一面。这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
看见灾民,少年拿出了自己带在路上吃的干粮——两个烤红薯。他先是给了他们一个,后看了看他们饥饿的眼神,就都给了他们。
少年还索性拿出自己仅有的两个铜板,都给了这些可怜的人。看见祖孙都跪在地上捣蒜般叩头,少年忙不迭地挑着担子走了。
他抬头朝前面看了看,却正看见两个有身份的年轻人转过头来看自己。他们的眼神里明明的赞许的目光。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