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旭光
大约在十年前,我到东北师大图书馆查找辽代帝王春捺钵资料,不意间,看到一本日伪时期形成的民谣集。其中有一首叫作《青菜园》的童谣,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一个大嫂上正东
找着一园青菜成了精
青头萝葡坐宝殿
红头萝葡掌正宫
河南反了白莲藕
一封战表打进京
豆芽菜跪倒奏一本
胡萝葡挂印去出征
白菜打着黄罗伞
芥菜前部作先行
小葱使出银战棍
韭菜使出两仞锋
牛腿瓠子掌大炮
青豆角子掌火绳
只听得古碌碌三声大炮响隆隆
打的茄子满身青
打的黄瓜一包刺
打的扁豆扯成蓬
打的豆腐尿黄水
凉粉吓得战兢兢
藕王一见心害怕
一头钻进稀泥坑
这本民谣集,名为《满洲农村民谣集》,出自“满洲事情案内所报告”第89号,由“满洲事情案内所”刊出于康德七年十月十八日。由职员铃木甫担当执笔;奥村义信作序。
康德七年为1940年。
得到这部民谣集,我马上找到懂日语的朋友帮助翻译。因为,在该民谣集的排印时,有中文(在上方)和日文两种文字,有的还加了注释。
在上面这首童谣的后面,加以如下注解:“这大概是山东地区的歌谣,对孩子们来讲是极为有趣的。白莲藕,是藕;牛腿瓠子的牛腿,是形容词;凉粉,就是日本冻粉一类的食物,在满洲是用绿豆做成的(应为绿豆粉做成,叫作粉皮。笔者注)”

网络图片
在这部民谣集的序言中,奥村义信写道:“建国已有十年的满洲国的现状,从浩瀚的世界历史来看出现了许多令人惊异的事件。在理解现实国情的基础之上,我们有必要事先了解并接触构成这一多民族国家主体的汉满两民族的民族性格。因此,现在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本书取材于满汉农村自古流传的民谣,尝试探究流淌在这些民谣背后的满汉两民族性格。也许,只有在满汉两族农村中土生土长,脍炙人口的民谣中,才更多地毫无掩饰地言及他们的心情吧……”
从上面的序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为日本殖民统治服务的这本民谣集,编者是站在解剖民族性格,了解“国情”的的角度,而绝不是单纯为娱乐,或是文化传承,以致给儿童增加精神食粮那么简单,真可谓深谋远虑。---其实,对民谣做这样的定位与考虑,无可厚非。
这使我不由联想到古人对待诗歌的定位。我觉得,实际上,民谣,抑或是童谣,应该最接近于儒家经典《诗经》中的“国风”,或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内容、创作手法上更接近于“国风”。所以,也就更接近于诗歌的原意。
为墨面、草芥、蒿莱的劳动者,以诗歌来反映自己生活状况,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感受,统治者从这些诗歌中了解下情、民意,或是上古时期,即诗歌源头时的一种主要沟通上下的渠道。
当时,有作为的君王唯恐耳目壅塞:“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读逃音,长柄的摇鼓),犹恐不能自知……”(《吕氏春秋·自知》)。古代还有采诗制度。
所谓写诗要言之有物,应该是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刘伯温就曾在《王原章诗集序》中,尖锐批评“为诗者俱为清虚浮靡,以吟莺花咏月露而无关于世事”的现象。认为诗歌创作,“得言而不言,是土瓦木石之徒也。”
《毛诗》在对诗,特别是对其中“风”的解释为:“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主文而谲谏(委婉巧妙地批评),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见《毛诗序·国风》)

网络图片
如果我们用古代先贤上面的话来衡量当下一些诗作,就会发现其在传统意义上的“离经叛道”。
而对照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对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则会看到其游离于党和人民的“不合于时”。
以上面所举的那首歌谣而言,应该是来自于民间的口头创作,且流行范围非常广、流传已久。单只是从《满洲农村民谣集》来看,就已经八十多年过去。稍加改动,就简单地将其冠名,显然是荒谬的。
相信,如果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采风的精神,根植现实生活,根植普通劳动者,珍视民族、地域传统,进行有根的创作,一定会挖掘、创作出更多、更有地域风格的歌谣奉与儿童,留给后人。至少应该不输于当年为殖民统治服务的日本调查研究人员。
牛腿瓠子。瓠子,即葫芦的一种,在祖国各地均有栽培。但是作为方言,应该有其相对局限的地域。或因东北地区山东移民比较多的缘故,日本人才在注解中做那样的判断。
2021·1·10于广州

作者 李旭光
李旭光简介
祖籍山东,吉林松原人,军人出身,退休前曾供职于乡、县、市(地)、省党政机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分会理事,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
散文《秋来查干湖》,收入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刊于《光明日报》、《作家》、《大家散文》、《诗选刊》、《散文选刊》、《语文主题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等书报刊,被《学优网》、《第一文库网》等语文学习网站眷顾;《查干淖尔之冬》发表于《大家散文》、《人民日报》,收入《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风在诉说的时候》;《中华典籍引领我的生活》,获《光明日报》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有奖征文优秀奖;《百余年来洮霍两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两江与查干湖沟通的文献与图舆》,在全国辽金史年会宣读,刊于《东北史地》,收入《辽金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石·九石》等几十篇札记、随笔、诗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人民文学》、《美文》等报刊发表。
楷书《金刚经》入选首届华珍阁杯全国书法大赛;楷书《盂方·盂圆》获建国七十年“翰墨云桥杯”全国书画邀请赛优秀奖。
《踏青集》、《方舟·方舟》、《查干湖畔的辽地春捺钵》等文集在作家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出版。(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