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花间集》
作者/周文海

一、草花田
在老屋不远处,一块块“草花田”成了一片花海
谁撒下的花籽
在这冬天
水田半干时,晚稻的根和白萝卜魂还在田里
一夜间草花长满
它娇柔如丝
二尺多高的花茎,显得可怜而透明
柔弱似水
支撑不起嫩叶和顶上花瓣儿
挤在一起
待东风吹过,笑盈盈摇摆,有淘气的,钻出了
青石小路的石缝
只有一个月生命
拼命的开,拚命的美,拚命的吐出野花味儿
这么好看,那水牛,那尖尖的冷光的铁犁
怎么下得去手
一片片翻开的油亮黑土,我恨你!你沉沉
压在一丛丛花儿身上,使它万劫不复
我坐在青石路上哭
我坐在小桥头哭,直到
水车勾起河水,带走的零星残花流入一个个小池塘
那一方水土啊
那花令时节,伤了我的心,连同好听的越剧
让我一生见花落泪

二、花蕊
八十年代初,我们去采访传说中的小渔村
它正咸鱼翻身
天降火焰
人,如同木推车的玻璃罩中吊着的烧鹅
马路凹凸难行
深圳就是个大工地,无时无刻都在动
充满一种变
好像在等待什么,又不知道有什么将要来临
天似火燃
找个地方吃饭,餐馆门上贴着“冷气开放”
那时,冷气很陌生
充满野性和活力的小渔村啊,一边是烧鹅
一边是大型塔吊
在轰隆声中,红土水浆从木栅栏下沁出如血
嘈杂、奇幻和对未知无序的亢奋,系在人心头
这时,有火车穿过工地
“它如花蕊″一一站在没有完工的“西丽湖度假村",我想
依湖近山的大片绿地,欧风小别墅开始接客人
周六日,香港人过了罗湖关,涌入一片处女地
一晃四十年过去
问深圳人“西丽湖"在哪儿?对方一脸茫然
海堤上,一个白裙少妇推着婴儿车
我明白了一切已经远去!一种莫名的伤感
回不去以前了
哪怕一片红土水横流,一缕西丽湖小船上的时光
只有我心头那朵自由、希望之花
依然初蕊模样

三、繁花
走过“一线天"似的弄堂、坐过姨家的木马桶
逛过外滩
也住过外婆家,随她去斜土路那一串小摊上买虾油鸡
我的“旧上海滩"一一在六十年代
到了新世纪初
我发现上海和“东京临海副都心"没什么两样
繁花鼎盛
站在江轮上,两岸万家灯火,和夜航小船水光交映,让我
想到十里洋场和《沉香屑.第一香炉》

我住在一百层上豪华大套间,一个不用窗帘的高度
向下望,黄浦江如一条光蛇,高楼只是积木
打开窗户,我摘了一颗星星
干杯
人世繁华已如此
三十年时间,上海步东京后尘,成为东方明珠
我好喜欢
我又去寻旧
重温卖黄鳝、小河虾、春笋的场景,还有水磨年糕、肉馒头、醉鹅……这些
是沪上人家的魂,也可称为
“弄堂文化"
当它和外来文明相撞击时,就会鲜花着锦般的繁华
它不会毁于一旦吧?否则
人们将从“丛林"、“土洞″走起

四、 离葬花人30米
灵魂安放何处?会来自冥冥,七波八折过后
我们来到天寿山
山属“龙脉″,这个我们并不在意,但见远山
峰似翠屏
琉璃黄瓦的三大庄严殿,立于两边,有法华之光
十几米玉石莲台,清泉汩汩,万朵圣珠飞溅
正是个菩萨界
莲阶空横,佛场花雨,无一处令人有凄凉之感
妈妈出远门之前,三弟在她床头养了一只蝈蝈
它一叫,妈妈就笑
妈妈是思念西湖故土了吧?她想回去看看
再回北方,和我们一起
在广安门桥,一位老农的自行车上挂满了笼子
一片蝈蝈叫声
我买了九只放生,放它们去草丛,去河岸花坛
向自由的蓝天叫,去陪一路远去的妈妈
妈妈的心愿在洁净之境,我们到了黛玉葬花处
这是司花、司竹净地
原以为晓旭去了他处,谁知她长眠在此?人们
为她立一尊汉白玉像
清池在后,凤竹吟吟,我分不清哪是晓旭?哪是林黛玉
这儿,正是葬花处
人很少,万籁俱寂中,佛力令人寸步难移
妈妈的楼阁、妆台若在这儿,儿子们围在西侧
必将永恒母爱

这是一处世外,向东望去,葬花人离“我家″只有30米
只隔一条小路
出自书香门第的妈妈,似在对儿子们说:“这儿我喜欢。"
与绛珠仙子一起吧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不必再问,应在天寿
人间再无林妹妹
将来空闲时,我们陪妈妈去绛珠宫,转转
听她说说红楼
再一起聊聊人间的那些故事

作者简介周文海,资深报人,北京市人,文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央报纸记者、编辑,80年代中期赴日攻读博士学位,创立大阪《中日新报》,后历任东京《时报》、《中文导报》、《唐人报》副总编、总编,上世纪末创立东京《二十一世纪新闻》。在日本工作20年,在中外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计1000余篇,有译著《清水凯夫诗品文选论文集》等问世。

主播简介:麦子!开朗乐观,活泼豁达!喜欢唱歌跳舞、摄影古诗词,喜欢用声音传递文字之美、文学之魂!喜欢所有美好的事物!和你相约【红豆、易水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