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风采之
马踏春风燕去来
——浅谈马春来老师的艺术人生
作者/宗楠
随着年岁渐长,能让笔者动情的事情似乎不多了。直到我遇见这位年已八十六岁高龄的老艺术家。我被他的故事所吸引,并为之深深动容。
照顾瘫痪在床的病妻同时还要照看残疾的儿子,换做他人,我想能做到的并不多,能坚持下去的寥寥无几。即便如此,在生活的重压下还能伏案笔耕进行书画楹联创作,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把心放宽,什么事都能过去!”马春来老师用这句话付诸于行动对自身经历做出了注解与回答。
在生活给予的磨难和重创下,马老在书画艺术及楹联艺术创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想,这一定源于他平和淡定的心态。马老平和淡定的心态是缘于其良好的家学熏陶。他在六岁的时候就能坐下来为其祖父抄写佛经,接受了良好的书法启蒙。少年时便可临写柳公权的《玄秘塔》、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碑帖。也是因为这种良好的家学熏陶,才使他能持之以恒,在繁忙的工作之暇认真读帖、反复临帖。还是因为这种良好的家学熏陶,使他有了耐烦有余的惊人毅力和对书法艺术的痴迷和挚爱。他认真钻研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作品,学习了史晨碑的古朴、曹全碑的灵秀、石门颂的奔放、张迁碑的厚重、张猛龙和张黑女碑帖的挺拔。
他承继中华书法艺术之魄,并将这些精华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除此之外,他虚心向当代书法家求教。每有笔会,书法展览,他闻讯必到。观其字、悟其魂。他勤奋执着、博采众长,历经多年研习技艺日臻娴熟超群。他的书法间架和谐、稳健端庄、墨润笔舒、不浮不躁、有章有法,逐渐形成了“古拙吐新,苍拔含秀”的风格。(赵玉森《马春来隶书字帖》序)尤其是汉隶和魏碑造诣颇深,最令书法界称道。
马老成年进了企业,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由于他对书法的钟情挚爱,一直兼做工会宣传。虽然繁忙的工作没有给他留出多余的习书练字时间,但他能挤时间,能克服他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挤时间临帖、读帖,认真研练先贤们运笔行锋,造字结体,章法布局,风格神韵的真谛。同时也虚心向当代书法家学习,笔会、展览他闻讯必到,认真观摩,博取众长。他学书不拘于书,尤其注重从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他练习国画,也练习素描,练习美术字,也练习工艺设计,从其它艺术的边缘寻求与书法的契合,以丰富书法艺术的内涵。
马老的书法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少年即临习柳公权《玄秘塔》、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法帖。及至成年,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更吸引他向更高更深远的境界进取,直追魏晋。史晨碑的古朴,曹全碑的灵秀,石门颂的奔放,张迁碑的厚重,张猛龙、张黑女碑的挺拔,使他从临习中受益匪浅;他博众家之长,而不泥于其中,使其书法创作获得成功。似古人而不是古人,不弃传统而富有时代气息,不猎奇,不取怪,不固守,不刻意立异,循序渐进形成自己古拙秀润,端庄古朴,华而内敛,洒脱灵动的艺术风格;给读者一种平实,舒展,亲近,悦怡的心情享受。
花甲之后,马老长期从事书法教育工作,教学相长,边教边研,包括对字的结体;通过笔划移位,运笔变化,调整字的结构,通过阅读书法典籍和对古汉字的研究,在原来的写法上,隶书的笔法更加追求结实,魏碑的线条更加追求平衡中的变化,增强字的动势和笔划的流动感。每看马老书写,都取悬肘立姿,惯用长锋兼毫,运笔时聚臂、肘乃腰身之力,随心自如,其情、其思、其寄托通过笔管毫端倾洒纸上。愈是人多的场合,愈是兴致更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实的基本功底,娴熟的技法把握,胸有成竹的谋篇,像钢琴家弹奏。十指在键盘上有节奏地跳跃,物我两忘,曲人一共地神游;亦隶、亦魏、亦楷的音符幻化出美妙的篇章。
马老从八十年代末至今,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和天津获奖。如:“中华民族艺术杯一等奖”、“海峡两岸联坛人物书法交流邀请展大金奖”、“中国传统诗词书画大赛创作一等奖”等。书法作品入编“津门书画名人作品集锦”、“翰墨缘津沽百年书画名家作品选”等。他的书法作品被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也有一些作品被港、澳、台地区及外国友人收藏。荣获“书画人才杰出成就奖”“世博艺术杰出成就人物”“爱心书画艺术家”等光荣称号。
马老爱好广泛,多才多艺。除了钻研书法外,还喜好绘画、音乐,并将这些艺术的美融入书法创作中,让中华的方块字更具神韵。马老师从楹联名家陈顺利先生,很快提高了楹联写作水平。楹联作品获天津市第七、八、九届“碧桃节楹联赛’优秀奖、“棉都夏津杯全国大征联”联墨双证书法奖、天津“芦台春杯·南市食品街第九届征联”一等奖等。楹联作品入选《警坛联韵》、《纪念天津六百周年名家联墨集》、《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诗联书画精品展》等。联墨双馨,成绩辉煌。真可谓天道酬勤,若有神助啊。
当我从杨书生老师口中得知马老对艺术的追求付出了惊人代价的时候,当我得知他的联墨创作是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环境中完成的时候,真的是无限感慨、肃然起敬。尽管妻子去世已七年,可妻子从五十岁患病卧床至八十岁辞世人间,加上长子身体残疾,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压在他的肩上。作为丈夫,对相濡以沫的妻子体贴入微;作为父亲,对自理能力很差的儿子百般呵护。如此艰难的条件,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始终没有离开并寄以衷情的笔墨。如此艰难的条件,他坚持参加楹联、书法赛事并成绩斐然是何等的不容易啊。在他收获的丰硕果实里,倾注了多少心血与汗水,蕴含了多少真情与寄托。他用平和与淡定的心态面对困难、直面人生,他是真正的强者。
众所周知,涉足艺术创作者,必应掘弃名利而潜心研习,远离浮燥而能耐得住寂寞。而马老就是这样的人,一位充满理想而执着于理想的人。他真心为艺,诚实做人。是平和淡定的心态给了马老创作的激情、智慧和力量,给了他成功的果实、喜悦和荣誉。如果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马老艺术追求的精神支点,不如说对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当笔者聆听了杨书生老师讲述的马老的故事之后,在接受杨书生老师之托为马老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的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跋涉在中华国粹艺术中的马老,用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步伐,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如今这位伏枥老骥,他把爱心献给社会,他用真情书写人间的美好。敬佩感叹之余,特撰嵌名联句“马行千里云舒卷,春暖万家燕去来”敬赠并做结尾,并衷心祝愿马老的身体健康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奉献社会。

书画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