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六十八
作者:康金印 主播/书东
《论语悟道》各章、译文、点评(九)子罕1—4章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先生很少讲私利,他特别赞许天命、赞许仁道。
点评:本章说孔子轻利,重天命和仁道。有人用“利、命、仁”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来证明(《论语品绎》:利6次、命 21 次、仁109次),有用“命”和“仁”是孔子的一贯主张来说明,都能说通。学习本章重在通过抓“罕言利”以“树仁”“罕言利”的主旨是要克服“利己”思想。古往今来,很多人走向犯罪,都是过分“利己”惹的祸。要通过自我修养,把利己思想换成“无私利他”的“仁”,前途才会光明。“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为人之本,理当受到赞许。至于“与命”,以唯物主义观点看,不能笼统肯定,应摒除其中迷信成分,吸收其体现客观规律的精华。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党里的人说:“形象高大呀,孔子!他学问渊博却没有助他成名的专门技艺。”先生听了这话,对学生们说:“我要专长什么技术呢?专门掌握驾车吗?专门掌握射箭吗?我还是专门掌握驾车吧!”
点评:本章说孔子学问渊博却愿专门干驾车为别人服务的小事,不摆师道尊严,平易近人。钱穆指出:“孔子博学,而融会成体,如八音合为一乐,不得仍以八音之一名之(“名之”称说他)”这是说孔子是全 孔子是全才,不能再以是否精通某一技艺评价他。以又褒又贬,评价孔子的人,究竟是谁呢?《史记•孔子世家》说是个童子。《汉书•董仲舒传》孟康注说,此童子是“项橐”。传说他是个“不学自知”的神瞳,在汉代画像上他站在孔子和老子之间。《敦煌变文》中也有《孔子项(橐)相问书》,内容是小孩儿问倒大学问家孔子。“批林批孔”时,人们曾以此奚落孔子。其实孔子从未说过自己生而知、是圣人、是天才。他自称博学、未精一技也是属实的。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先生说:“麻布礼帽,是礼的制度决定的;现在用净丝制造,更节省了,我随从众人。臣见君叩头在朝堂下,是古礼规定的;现在叩头在朝堂上,臣子安舒了,虽然违背众人做法,我还是遵从叩头在朝堂下、堂上再拜的古礼。”
点评:本章说孔子在“冕”的用料上不守古,在堂上拜、堂下拜上从古制,理由是礼帽之变由繁到俭合于义故赞成,礼拜之变是由下拜变上拜、由两拜变一拜,表达的诚敬不足,所以不赞成。孔子只考虑到礼多是诚敬,没考虑下拜君不见是无用功。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先生断绝四种毛病:一不凭空猜测,二不武断,三不固执,四不自以为是。
点评:本章说孔子的进取精神表现在“绝四”上:意、必、固、我。这四种毛病的根都是以我为中心,太主观,危害很大。孔子对天下大事的错误判断、对人事的看法固执不变,都由太主观造成。他虽以“绝四”为座右铭,认识到不等于做到。人要常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