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得快
胥全迎
跑得快,朋友一看这三字,会说是以前打扑克的一种游戏方法。确实是的,“跑得快”、“斗地主”、“八十分”等几种扑克方法已经被我们淮安融合为全新的“掼蛋”游戏,且已被国家体育局确定为全国性健身益智运动项目,正风行大江南北。
不过,我说的跑得快,就是“跑”,就是我跑得快。
小学三年级,我们学校搞运动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年级男子4X100米接力。当时我个头不高,话也不多,既不显山又不露水……赵美玲老师眼睛盯着几个平时很“拉风”的活宝和大个子,认为他们跑得快,拉他们在淮师体育场训练。我心里有数:我跑得比他们快!但是如何才能让老师知道我的实力呢?不为出风头,为班荣誉也应该竭尽全力嘛!
我就假装在训练场旁边看热闹,当他们跑的时候,我也开跑……两次一跑,赵老师眼睛一亮:这个胥全迎同学跑得快!于是将我招入训练队,比试后,我确实跑得快!再于是,我被正式确定为三(3)班男子接力队员。实践充分证明:领导不重视你,你可以亮两下主动引起领导重视。小学的经验对我之后的人生道路有所启迪。
最终, 四名队员:任祖华第一棒、我第二棒、杨卫国第三棒、李志强第四棒。发令枪响,比赛开始。我在任祖华快到时起身助跑,顺利接棒后(接力赛,最关键的就是能否以最快速度顺利交接棒),在女生、男生的“加油”声中,我象闪电一样在第二跑道向前飞奔……四个跑道,我超越了两个人。
但是,整体实力略逊一筹,没夺冠军,拿了亚军。李志强,这位我们班男生的“大哥大”,竟眼泪哗哗。
学生时代,我小学踢足球,中学打篮球,经常跑。足球和篮球球,最基本的就是要跑得快。所以我在场上算是跑得快的。后来上淮中,我们三连四排在电厂南的淮中体育场上体育课。有一次是百米跑。全班男同学跑了两次,我均是第一。李志强用诧异的眼光,对我上下打量了两遍,心里话:跑得比我还快嘛!李志强,多好的同学,后我们又一同分配到百货公司,关系一直很好。谁知道他前几年竟“走了”,哀悼。
时光飞逝到1979年,我当时在南京军区防化团服役,部队驻在江宁县淳化镇。7月9日傍晚,我们六连官兵按惯例在餐厅门前吼了一首“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歌后,进入餐厅吃晚饭。每一方桌八个人,十一个班八十多人正埋头呼哧呼哧地吃饭。这时,我觉得坐的条凳有较强的抖动。我就低头看看是哪个家伙将脚伸在我的凳子上。结果没有!在没有人用脚抖动的情况下,我的凳子发生了抖动。刹那间,我条件反射地猛地站起,端着搪瓷碗,拿着筷子,嘴里用平时说话的声调嘟囔着:“地震了!地震了!”并迅速向餐厅门外跑去……
紧接着,餐厅里象炸锅一样:“地震啦!地震啦!”,几十号人纷纷挤着冲出餐厅。当战友们看到我已站在球场上,面向他们继续吃饭的样子,都笑起来,无不钦佩我的反应快、跑得快!比他们快了好几秒,要知道这几秒的意义是什么。
我那时脑子里也想不到大声呼喊:“首长先走……”就是条件反射的自然表现。
跑得快,就是要跑得快!为什么打起仗来,都喜欢反应敏捷、头脑机灵的战士呢?
后来我们从广播中知道,这就是溧阳6级地震,距我们淳化营房仅几十公里。据报道:溧阳全县有1214平方公里的面积受灾,在地震中死亡41人,重伤、轻伤2000多人。还好,我们营房只是强烈地震动了几下,餐厅没倒,人员和财物无损失。
多年了,有战友还会提起那一幕。
跑得快,是你用双脚跑的。你再快,也比不了汽车、火车和飞机快。就说说最近发生的“跑得快”事情吧:
去年同几位同学、好友去台湾观光,原报名计划是赶在“5.20”蔡英文上台之前去的。因游客人多,排到了六月份。在七日环岛游期间,我们离开台中市不到一个小时,台中市下了一场特大暴雨,交通一度中断,我们的大巴车跑得快,离开了,没有影响行程。
我们从新城——太鲁阁车站,乘火车到台北的苏澳新车站。为何不继续乘大巴车而是换乘火车呢?原来从花莲到台北的这条公路,山势险峻,如遇暴雨或频繁的小地震,经常会有滚石落下等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所以,游客全都由此换乘火车了。这不,我们火车经过一小时后,那里因山体滑坡火车发生了出轨事故,伤了两人。我们跑得快,运气真好!
说运气好,真不是忽悠朋友们的。下面我们就经历了空中惊魂半小时,还逃过龙卷风的灾难。
6月23日,返回时,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已迟了一小时。大约下午近二点的时候,到涟水机场上空,机长报告说正下大暴雨无法降落。飞机在空中盘旋了半小时才在颠簸中降落。机场仍在下雨,两边稻田和房边都漫着水。后来得知,下午2点30分左右,阜宁县遭遇了强冰雹和龙卷风双重灾害。
这龙卷风风力超过最高级别17级,时速一度达到73米/秒,几乎相当于飞驰而过的动车速度。数百人遇难,3000多人受伤……当时我们的飞机若不是早降落了五分钟,就涟水机场同阜宁仅几十里之遥,龙卷风带来的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小时候比赛跑得快,是身体素质机理;部队防地震跑得快,是条件应激反射;游台行程跑得快,是运气命运使然。
愿这运气命运使然的““跑得快”,一直伴我向前、向前…
2017.3.30 首发《淮安文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