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山径文学社祝你假日吉祥!)
山路伴生“凉亭文化”
杨盛科
解放前的湖南城步山区交通闭塞(编者注:指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崎岖的羊蹄小道蜿蜒曲折,对于世代靠肩挑背驮的山民来说,每次出门都是一场体力上的折磨与考验。为了减轻山区农民与过往行人的艰辛和痛苦,历代地方乡贤、乐善之士牵头集资筹劳兴建凉亭,供行人驻足休憩、避雨歇息。于是,城步山区便形成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凉亭风光。这种有顶无墙、四方或六方形、由山路伴生出的“凉亭文化”延续上千年。这种“凉亭文化”其实是一种乡土文化,它流淌着温暖的乡情,容易勾起人们浓浓的乡愁。

(湖南南山牧场紫阳亭)
《释名·释宫室》对凉亭的解释是:“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据清道光年间编修的《宝庆府志》载,城步在清代有名气并载入地方乡土志的凉亭有60余座。仅儒林镇境内就有接官亭(新田社区) 、茶亭(东门街)、八角亭(八角社区)、云雾亭(云雾岭工区)、马鞍亭(马鞍山腰)、浮石亭(盘石村张家团)、仙掌亭(十里树村)、铜盆井亭(双井村)、铜鼓岭亭(玉屏村)、新亭子(小清溪村)、盘石亭(盘石村)、枫木亭(盘石村郊)、绹马墩亭(芭蕉村)、五里湾亭(木大坪村) 、松岗岭亭(今白云湖村)、萝卜洞亭(今白云湖库区水底) 等30余座古凉亭。
其他乡镇较有名是志合亭、龙潭亭、夏饮亭、集瑞亭、紫来亭、仁爱亭、养清亭、静思亭、横水亭、边溪亭、善乐亭、皮冲界亭、朱家坳亭(最近,杨家将文化研究中心会长杨开清对该亭的历史文化在网上作了专门介绍,并动员社会力量筹资3万余元对该亭进行复修)、真凉亭、太平亭、铁龙亭、江南亭、甘露亭、黑亭子、套马亭、围洲亭、横水亭、岩寨亭等。这些凉亭能够载入《宝庆府志》是因为它们具有规模较大、地理位置突出、实用性强、样式美观或构造复杂等特征,其它一些不起眼的山亭全县至少有上百座。

湘桂边界城步一侧古凉亭(肖丁勤摄)
古时的凉亭多半建在官道通衢、交通要道处,最初的凉亭由官方的邮亭、驿馆演化而来,于是民间仿之并普及到广大山区。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词中就有“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句,可见凉亭出现的历史最迟在唐代初期。修建凉亭是一种公益事业, 一般由地方乡贤牵头,各民族民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无钱无物者出力,只要牵头的乡绅振臂一呼,应者如云,从发动到竣工不到一个月时间。城步山区虽然多木料,但缺瓦片,故民间修建的“豪华”凉亭一般都盖有小青瓦;简易凉亭多修在偏僻处,多数为四排三间,上盖杉树皮。这种纯木结构的凉亭经不起风吹雨打,20~30年必须重新修建新亭。
山区的凉亭多建在有泉水之处,若无山泉就从远处用竹枧接山泉水至亭边,山泉边放置有小磁碗或小竹筒方便行人饮水解渴。当地热心人士常在凉亭里挂几双长短不一的草鞋供过往行人选用,或供应茶水让行人解渴。如儒林镇东海社区东门街茶亭(今泛舟超市门口),民国时期东门街有几位热心的老妇每天轮流挑送茶水至亭中,暑热季供凉茶,寒冷天供热茶,方便从城东方向进出城的人解渴歇息,故从黔峰山方向进城的人亲切地称之为“茶亭”。如今,70岁以上的老人对这种延续千年之久的凉亭文化仍然记忆犹新。

苗乡古桥亭(肖丁勤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交通越来越发达,昔日的羊蹄小道被现代化的公路代替,这种由山路伴生出的各式各样的凉亭也失去它应有的作用。许多古老的凉亭因无人维护倒塌的多,搬迁的少;对有些飞檐翘角、精致美观的凉亭,山民们舍不得拆毁,紧临公路边的凉亭被“废物利用”作为农村公汽的“候车亭”供人避风遮雨,离公路较远的凉亭则作为农耕时的歇息场所或男女对歌谈爱的理想之地。常有山区土秀才在行人过往频繁的交通要道凉亭的木柱上贴几幅对联,使古老的山区凉亭增添一抹文化色彩。
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丹口、长安营、兰蓉、白毛坪等地仍保留有40余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凉亭。从平地来的游客进入城步山区后,远远望见这些四面通风的古凉亭,好像发现了“稀罕物”,觉得这种小巧的建筑物应该修建在公园中, 而苗乡的山路旁却冒出许多这种精巧的亭子,觉得十分新奇,纷纷拍照留存。

城步五团山道边的凉亭(肖丁勤摄)
我们应向游客们解释: 苗族地区每一座凉亭都蕴含有古朴热肠式的传统美德,都展现出一幅幅凉亭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画卷; 苗区的凉亭还负载有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的信息,凸显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建筑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22.4.30)
凄美老歌-《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推荐阅读杨盛科作品:
点击文字-古稀杨老讲故事
作者简介:杨盛科,男,1947年出生,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湖南省苗学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城步杨家将文化研究中心会员,城步县文联会员。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