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风采之
——王元义先生书法作品赏读
作者 宗 楠
金石寄情书法工,
城楼映日彩霞笼。
文心坦荡才华富,
旗帜鲜明笔势雄。
山水千重归万里,
人生一笑悟穷通。
元龙豪气依然在,
义胆雄风唱晚红。
这是笔者为金城书法家王元义先生创作的一首小诗。与元义先生相识于网络,令我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曾经为国荣立过二等战功的功臣。他戎马生涯十余载,荣立三等功3次,还曾参加自卫还击作战荣立二等战功,荣获“战地优秀军人”称号,省级劳模。现为甘肃省书法教育专委会秘书长、甘肃省退役军人文化联合会委员、甘肃省中国传统文化讲习团讲师、兰山书画院院长、甘肃人民武装学院书法教员、兰州交大、甘肃政法学院客座教授、快乐书法学校校长。
赏读元义兄的楷书,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特别是其楷书线条灵动,端庄,取法于古人碑帖,汲取古人精髓加之勤奋刻苦钻研。平时微信问候语都是用楷书一笔一划认真书写,军人的刚毅和坚韧不拔早已在其书法创作中熔铸。
喜欢他的书法,是他在用笔上,将清人魏碑笔法与钟、王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有骨有肉,点画精准到位,有乡贤魏学文先生的用笔余韵。
喜欢他的书法,是缘于他以钟繇、颜体为渊源的楷书,能将钟繇楷书的古朴与颜体楷书的厚重结合在一起,不求筋骨外露的张扬,而是在内敛中寻求一种沉静古朴之美,充分显示出他对晋唐楷书内在蕴意的理解和把握。
喜欢他的书法,是因为其以二爨为基调的写经楷书。他钟情于抄写佛经,有许多佛经是以二爨笔意书写的,在一种虔诚的状态中,随意挥洒而无倦意,观之温文尔雅,爱不释手。虽然他的楷书有多种不同样式,但有一致的内在联系,不论哪种样式,都有一种内敛含蓄的沉静之气,少有筋骨外露的浮躁之气,这与他的人品是相一致的。
据了解王兄出生于甘谷,从小便十分喜欢书法,在学校上高中时因任甘谷一中板报组组长,需要长时间抬胳膊写字;为以后书法创作打下了一定基础,更幸运的是他初学书法就得到了乡贤魏学文先生的指导,魏老的一些书学观念和用笔之道一直影响着他以后的书法学习和创作,这让他少走了许多弯路。在部队训练时时,部队百人手动理发,需要不停地运腕;举枪瞄准,还必须挂两块砖,严格端举两个小时;这些生活经历,提高锻炼了腕力和臂力,为执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元义先生先后临习了颜鲁公的《颜勤礼碑》、《大唐中兴颂》、《自书告身》等帖,继而上溯魏晋,对钟繇小楷、《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二爨等碑帖精研细临。为了开阔眼界,提高技艺,他先后参加了无锡书法艺专、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和中书协高研班的系统培训。
经过刻苦研习和专业训练,技法上有了质的突破,从写字的状态很快进入到书法的状态,对书法语言的掌握和理解有了质的突变,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用心学习文史哲和书法理论知识,学养的积累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书法的理解。并将主要精力用在了楷书上。在楷书的创作上选择了多种样式并存的模式,他的楷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张猛龙碑》为渊源的魏碑楷书。在结体上,变《张猛龙》“斜画紧结”为“横画宽结”,宽博稳重中求变化,出其不意,意态无穷。
他执着于登山攀崖的碑文中研习,深知其高耸耀地,伟岸庄严;更是痴迷于墓志的恬淡自然,率真由性,闲云野鹤。退居二线后,不为工作所羁,遂对墓志情有独钟,元怀、张玄、董伟、吐谷浑、董美人等一一探堪研习。书作先后被国内知名人士及海外人士收藏,曾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编辑部、兰州市教育局等单位授予书法“辅导奖”、“伯乐奖”、“艺术园丁奖”、“育才精英奖”等。

书作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