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的味道
作者:房歌
清晨,我把闹钟叫醒,离我设定的时间还有二十多分钟。洗漱收拾完毕后和媳妇、孩子出了家门,十分方便,出了小区左拐便上了高架路,和回家的高速路都连了起来,一路畅通了。
这只是我无数次回老家中的一幕,并不是“觉少”,而是心中那一份浓浓的家乡情和对家中亲人的期盼。每次回家亲人都要见见、问候一下,这些自不必言,余下的便是家乡的味道了,那些让我念念不忘、魂牵梦绕的味道,不仅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更融进了我的血液里。

一
每次回家都会起个大早,赶到高唐去吃“老豆腐”。我的家在马颊河畔的房庄,这里距离高唐县更近一些,小时候村人有大事都去“城里”,也多数是去高唐县城,买农药化肥、看病、订婚扯衣裳等等。现在我选择在高唐下高速,是为了找寻早餐的味道。前些年都是去造纸厂附近的“栗记”,它最早还是在308的路边摊,没有服务态度的意识,生意好更多的是应对各色客人。倒是豆腐滑嫩,汤卤厚重鲜香,唯独辣椒多了一些,吃完后自己报数算账,很有乡邻的感觉,从不怕客人少报或瞒报蹭吃喝,也算的一特色。
后来经朋友介绍,慢慢的我改去味道略胜一筹的“大田刘记”,这一家商业气息就浓了一些,总在网上开着直播,学员在学习如何做豆腐和烧饼。店面不大,门口一般都有人排队,取好吃食要先付账,然后自己端了去找空座,服务一般,肯定也是人多的缘故。豆腐是非常好的,细嫩爽滑、豆香飘溢,没有丝毫粗涩的感觉,汤卤咸淡适宜、香醇厚重,汤锅里飘着的料包肯定有独到之处。一个馍一碗豆腐加一个鸡蛋,蛋黄蛋清都吃掉了,因为味道好,要知道我早餐蛋黄一般都是不吃的。兴未尽,再来一个烧饼一碗豆腐,慢慢品味。

二
小时候在房庄,有走街串巷做买卖的,大多是“西乡里”的,他们那边有沙土地,有果树,所以就有了苹果、梨、桃、西瓜、红薯、花生等,房庄是没有这些的。那时生活条件差,家家户户吃穿水平基本一样,偶尔来个卖酱菜的,味道会飘出好远,就如同谁家炖了一只鸡香味四溢一个道理。毛驴车上拉着好多塑料桶或瓷缸,里面盛着豆腐乳、甜酱、醋、辣椒酱、咸菜等等,慢悠悠的要转完每一个胡同,也要在经常买的人家门口多停留一会,多吆喝几声:“卖酱菜的来兰,豆瓣酱十样菜、甜酱辣椒酱、五香疙瘩、好醋好酱油”……

三
在夏津信用社老办公楼的东面路北不远处,有一家“小两口火烧”味道很是不错。想必老板人也实在,火烧个头都很大,火烧分两种,死面的长方形,发面的圆形,死面的俗称“火烧皮”,不管热着吃还是凉着吃都好吃。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有一次父亲给我买了火烧皮和油条当午餐送到了学校里,着实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这一家的火烧夹了韭菜鸡蛋,烤好了就是“鸡蛋火烧”,刚刚烤好的最好吃,皮酥脆焦香,馅韭香四溢,鸡蛋调了馅,多吃几个也不会引起胃部的不舒服。发面的圆火烧个大,外焦里嫩,实实在在的,透着一股家乡味。我喜欢多买几个带回家,夹上章丘的烤肉用烤箱烤了吃,再熬点玉米面粥,吃着比大饭店炒几个菜要舒服多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驴肉火烧成了我回家必吃的食物之一,从这味道里,我回味起小时候附近集上,用玻璃盒子罩着卖的驴肉、猪蹄、烧鸡等,也让我想起挣工资以后,回家给母亲买回去的各种熟肉食品,现在我常常回忆起母亲看到孩子们回家的微笑。

四
现在回家都是回夏津县城了,只有在过年祭祖上坟,和家族有大事时才回房庄这个真正的老家,感觉自己是一片飘落的树叶,即使又回到了树林,也是受了“风”的影响。老家凡有大事必备吃喝,印象中“大锅菜”具有独特的味道,用料简单,工艺简单,味道却极不简单。
多数时间“过事儿”要准备下白菜、粉条、豆腐、猪肉等,夏秋季也会用茄子和肉,支起大铁锅把这些炖在一起,铁锅下面烧的是木头或柴草,总要烧两三个小时之上味道才会更好,最后要加点“棉油”,独有的味道胜过一般厨师傅的手艺。远来的亲戚和帮忙的乡亲都每人一碗,手拿馍馍,或坐,或站,或蹲,顷刻之间一碗见底,自己去了灶间再盛,多少随意,然后回到原地,继续与身边人边聊边吃。
回老家是一种乐趣,回老家是一种眷恋,乡音听起来亲切,民俗忆起来自然。老家自有我的思念、我的情感,即使已不在老家多年,我也非常愿意感受、愿意回味这份甘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