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山一段云-史记壬寅上海“五一劳动节”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今天是虎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坚信,对于超2500万人口的国际超大都市——上海而言,2022年虎年“劳动节”长假,必将因全城超一个多月封闭抗击新冠奥密克戎病毒,而载入史册。

源于今年2月未3月初的,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为主的上海新一轮新冠疫情,以其特殊的隐匿传染性,竟然使曾经的抗新冠毒病“优等生”上海措不防及、肆意“攻城拔寨”、扩散漫延至全城众多社区,以至上海不得不从3月28日和4月1日起,先后对浦东、浦西区域实施百年未有的,以抗疫封闭管控特别措施至今。期间,上海的新一轮抗疫斗争,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受到包括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全力驰援,和全市超2500人民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坚持“防疫清零”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因为疫情的复杂性,依然有很多人心心念念的“五一节”长假,成了居家游;很多家庭,天各一方,暂时都无法团聚。由于防疫管控,许多上海人将度过一个比较特殊的五一劳动节。

这没有办法,疫情形势确实严峻,我们容不得丝毫掉以轻心。
笔者注意到,前天4月29日,新华社有关当天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通稿,中央有这样一段话:
要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是非常有内涵的一段话。

1,现在疫情出现了新特点,我们必须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情况,以变应变,不是一成不变。
2,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是高效统筹,再次强调,不是只要一个不要其他。
3,三个坚持,而且是坚定不移支持,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外防输入、内防反弹;3)动态清零,这三点都不能含糊,也是我们过去三年成功的关键所在。

4,最后的目标,用了两个顶级词汇,两个最大程度: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明确,掷地有声。
中国抗疫,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好消息是,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说法,吉林等地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上海清零攻坚战初见成效,全国疫情呈波动下降趋势。总之,根据中央要求,病毒变异和传播有变,我们确实要变,但三个坚持不能变,目标不能变。

今晨笔者读到了一段有关上海抗疫迎“五一节”的美文: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无数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无数化身“大白”“小蓝”的志愿者,无数穿行在寂静街巷的快递小哥,无数奔忙在街道社区的基层工作者,无数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你们无所畏惧、逆行奔赴!还有千千万万,为抗击疫情英勇奋战、无私奉献的人们。

你们是最可敬可爱的人!在这个特殊时期的五一劳动节,让我们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守“沪”者们致敬,谢谢你们!上海的抗疫行动已进入拔点攻坚阶段,感染者人数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行政区域实现社会面清零!
虽然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但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阶段,绝不能有半点大意、丝毫懈怠。抗疫尚未成功,大家仍需努力!愈是艰难,愈要同心。愈是攻坚,愈要合力。我们要持续奋战、坚决斗争,

与全市人民同心同行,并肩战斗。疫情不散、战疫不息,直到取得这场抗疫大仗硬仗的全面胜利!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上海加油!胜利必将属于这座光荣的城市——魔都上海!

在这疫情当头,又恰逢五一假期来临之际,愿身在上海的朋友及同仁,我们一起加油,共渡难关,期望五一过后,疫情散尽,我们的魔都恢复正常,加油!疫情尚未远去,生活仍需继续,欣喜今日上海实现社会面全面清零,让我们携手同心,共筑疫情防控坚强防线。
祝您:“五一”节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此时此刻,虎年的上海的“五一节”,虽没有往年节日的聚家欢乐、逛街采购、出门旅游;但,更多的是宅家继续配合社区“大白”志愿者提供的抗原自我检测或依次有序核酸检测;有更多的志愿者在社区从事环境防疫消杀、提供防疫生活物资配送服务;有更多的党员、骨干先期回归企事业、商业、交通业、卫生服务岗位,为上海全市日常生产、经营、生活提供配套保障……。


笔者认为,虎年的上海“五一节”是上海开埠百年的特例,因全国支持,全上海同心协力顽强抗疫,尽早实现全上海疫情清零,尽快恢复魔都上海的雄风而载入史册!特赋《巫山一段云》为评为记。
劳动寅年节,
魔都战疫艰。
街无游客闭商圈。
宅家做核酸。
务必奥阳剿灭。
众志守城卓绝。
逆行大白献丹心。
豪情迎开禁。
——2022年5月1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