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行动艺术第二期
佗坤皆境
2022年04月28日
中国深圳梧桐山
2022年04月28日,佗坤皆境户外行动艺术第二期在梧桐山的溪谷龟潭顺利完成。
参加活动的组员有:何志坤、刘杨杨、文皆俊杰、萨布拉奇.廸玛、马境若水,共5位成员。
活动结束后,在艺术家沈周来工作室进行了集体纸上涂鸦、艺术交流、活动总结。
艺术家何志坤在刘杨杨的协助下,首先发表了自己的行为艺术作品。其他成员也先后完成了不同形式的创作。
约中午12点,在211公交车终点站汇合,在商场采购物品(饮品),然后背负着行李徒步上山,在密林溪谷缓慢穿行,攀爬,路径非常陡峭,升高一米体力消耗很大,约一个小时的行走,我们找到一个开阔的巨石堆、深水潭、密林。我们席地而座,各自进入自己的艺术空间。
这是一条原始的人行古道,我们在行走中交流、创作。空间相距百米,时间阻隔千年。行人很少。只遇到过几个年轻的徒步者同向或反向擦肩而过。抬头仰望天空,气象通透,白云如蚕丝随风飘过,低头俯地,溪流快速从脚底绕过进入了一个很深的潭穴。文皆俊杰和萨布拉奇.迪玛在龙龟深潭里发表了水底躺平作品。迪玛在纸上用俄文写了“世界和平”作品。马境若水在随身带的纸本上画字为图,并举办了作品个展。
我们顺着山谷小径继续前行,在一个大转弯处,基本走岀了谷涧,走到了宽阔的水泥大路上了。有一辆森林消防车停在支路上。立足高处向四周望去,梧桐山的山势如同巨龙,起伏、盘转、缠绕、变化。白云、天空、绿色的植被、虫鸣、鸟语,构成了一幅人间仙境画卷。
往回返程时,看到有一块石头上刻有“凤栖谷”三个大字。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文化内涵?有待之后继续研究、破解!
在钢筋水泥筑城的现代化城市,高科技、网络、天然气、自来水、空调、电冰箱、电视、智能汽车、地铁、飞机、轮船……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捷,减少了体力劳动,生活在安逸的密码空间。然而,时间久了,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城市囚病”。主动从密码囚室逃离,回到大自然中去,与太阳、月亮、山水、花鸟、溪流、草木……近距离对话,用洁净的空气清洗我们的肺,让新冠肺炎永远不会侵害到我们健康的身体及免疫力很强的家园!
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水,在梧桐山小镇聚集成了一股很大的溪流,当地人称为梧桐溪。这里山清水秀,吸引了很多从事美术、茶艺、布艺、陶艺的人士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作室,成为深圳的文创基地之一。有几位我认识的艺术家,他们在大芬油画村和梧桐山文化小镇两地生活、工作。
我们做了两期户外行动艺术,引起艺术同好的兴趣与共鸣!主动提岀想加入同行,共同交流!
户外行动艺术,首先要承受的就是体力与意志,在行动中会发生什么?都是未知!一切书本上的美学、哲学、思想、主义,当你的双脚踏入泥土的一瞬间,都化为尘土!
用脆弱的生命在时间与地理十字路口重新寻找文明的路标。太阳给予我们精神力量,月亮和北斗七星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水源。
老子在2500年前写的5000言《道德经》81章,提岀“炁”的哲学概念。我们后世如何理解、学习、运用“炁”?这是一个大课题。据说,龟在没有食物、饮水的情况下,能靠吃“炁”而生存不死!
现代人类前行受阻后,又返回到人类早期文明的源头寻找方法论,这也许是人类脱困的方向之一!
写一小段文字,做为户外行动艺术第二期的个人记录。不妥之处欢迎批评!
图片来自团队成员!
马境若水
2022,04,30,
中国深圳(珠江口东岸)
佗坤皆境户外行动艺术第二期。2022,04,28。梧桐山。中国深圳(珠江口东岸)。
活动过程中。各自回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
行走。交流。创作。总结。
在大自然的宽松环境中学习,反思,讨论,前行。
云在头顶上浮游。溪流在脚底下流过,直往大海的方向奔流而去。
在龙潭穴躺评!气血流通。
一个大字式水底躺平。
日月山海。中国几千年一直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户外行动艺术过程中的纪实照片之一。
在龙虎势形的梧桐山留一幅合影。
走在水泥路上,感觉与泥石步道不同。虽然舒坦,却失去了自然界的野性之美。
在艺术家沈周来工作室集体纸上涂鸦,艺术交流,活动总结。
少儿式自由涂鸦,有书写性,亦有绘画性。
每一位参与者都留下了自己的心迹。
文皆俊杰代表行动艺术工作组把这个涂鸦赠送给了沈周来。
在山下的餐厅,集体聚餐。休息。补充一下体力耗损!
佗坤皆境简介:
佗坤皆境是由生活、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位艺术家自发组建的一个民间艺术机构。去年刚创办就举办了两场次艺术活动。其一,《宇宙迷你灯光秀》(参展艺术家俊佗、何俊彦、文皆俊杰、何志坤、刘杨杨、邓春儒、马境若水)。其二,跨年夜音乐晩会(音乐、乐器、行为艺术)。2022,04,30。
